展情怀。
有人更教孩童诗,孩童郎朗上口,点缀了这人间的美好。
秦末战乱,天下百姓遭殃。
燕赵之地尤其凄惨。
人民十不存五,邯郸郡被虏一空。
每一个士人都是从离乱走向太平。
从阴暗走向光亮。
如今韩王婴坐河北,韩氏海晏河清。
再加上这场秋收,他们内心的感情喷薄而出,也是当然。
人们感伤离乱,就更珍惜和平。
就更愿意支持能励精图治,并能强力保护国家的韩王婴。
就在这氛围之中。
韩婴雷打不动的组织朝中百官出城割米,地点与春耕一样。
也就是韩婴春天自己开垦田地,秋天自己来割取小米。
虽然过程与他无关,但他也享受到了播种与收获的喜悦。
韩王婴秋收之地。
内外兵丁重重把守,外人不得入。
韩婴自己拿着镰刀收割小米,包括三张在内的文武百官,都穿着庶民衣服光荣劳动。
太子还小,镰刀很危险。
他不让太子割小米,但让太子抱着小米装车,也享受了劳动的快乐。
太子很乐呵,对他来说每次出宫都是赚的,干什么都快乐。
象征性的收割了几亩地后,韩婴率领文武大臣来到了大围内坐下。
把太子坐在自己怀中,有个事情他早就想办了。
但以前觉得不合适,现在觉得合适。
韩婴伸手摸了摸太子的后脑勺,抬头对群臣道:“诸卿。
孤有一上不得台面的诗。
想教太子,诸卿静听。”
群臣顿时敛容肃然,太子小表情也严肃起来。
韩婴说道:“诗名曰悯农。”
“锄禾日当午,汗滴禾下土。”
“谁知盘中餐,粒粒皆辛苦。”
群臣与太子都怔愣。
太子虽然还没有开始读书,但赵臧会私下里塞给他一些东西。
太子懂诗经。
韩婴这悯农与诗经格式相去甚远。
比如采薇。
采薇采薇,薇亦作止。
日归日归,岁亦莫止。
难怪自称上不得台面。
但韩王婴说这是诗,它当然是诗。
而且这诗配合上它的名字,浅白易懂。
张耳拱手说道:“大王富有四海,位为至尊。
却能知农事辛苦,做诗悯农以教太子。
大善矣。
此诗当传播四海,让夏人都知大王重视农桑。”
褒扬之声,络绎不绝。
哪怕再正直不拍马屁的大臣,也都认为这诗做的好。
悯农,悯的好。
尤其是在韩氏拥有河北的这场意义非凡的秋收中做这悯农,更好。
只有韩广觉得古怪,想起了韩婴所做的龟虽寿。
神龟虽寿,犹有竟时。
腾蛇乘雾,终为土灰。
当时他觉得奇怪,韩婴如此年少,为什么能作出那样的诗。
然后以韩婴天生能解诗搪塞了过去。
那龟虽寿他也很少对外人提及。
自此之后,据他所知韩婴