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174章 刍荛十论 观衅自治(2 / 3)

汉吴不能灭魏,晋不能复中原,遂谓南部地薄兵脆。

蔡谟亦言:‘今之君臣,恐如韩庐东郭狡兔,两毙而已’。”

“然考其本:孙权割据,曹氏猜雄,德不相过,蜀汉势弱,故难图魏;晋室诸戎并起,强臣专制,内顾不暇,何暇谋外,岂真弱于北?由此观之,昔之强弱,时势使然,非定势也。”

“今大宋与北魏之势,较昔大异:北魏地广而上下交征,政庞而华夷相怨,虽模仿华夏制度以惑人,然其民可共安而不可共危,非如晋末诸戎四分五裂、悍勇纯一。

且大汉屡复,祖宗德泽犹存,中原民心眷恋,非今日北魏苛暴可比。

故曰:南北之势,岂得因旧论而自缚?”

“昔秦强楚弱,然项梁以吴楚子弟破章邯于巨鹿,诸侯莫敢动,楚士以一当十,卒亡暴秦。

楚人有言:‘楚虽三户,亡秦必楚。

’此非逆知其势,乃以‘逆顺相形、盛衰相寻’之理推之。

今北魏以逆取中原,虽暂盛,然以逆居盛,衰必至焉,此古今常理也。”

“今大宋自治之要,在破两蔽:一曰惑于南北定势而自甘卑弱,二曰畏于北魏积威而不敢革新。

若怀璧而畏贩夫,惩蛇而惧雕弓,是为大过。

臣请为陛下言自治之策。”

“今大宋之弊,在宗室倾轧。

少帝被废、彭城王沉浮,中枢之乱甚于外敌。

此所谓内治不修,外攻不固也。

陛下当效汉光武‘虽置三公,事归台阁’,削宗室兵权,明赏罚、选贤能,使政出一途,臣无二心,正朝纲以定根本。

昔檀道济被诛,自毁长城,致北魏相庆;今若用沈庆之等宿将,整军经武,必振士气。”

“民困则国弱,国弱则势衰。

陛下当裕民力以充国用。

罢无名之役,仿‘文景之治’轻徭薄赋,推农桑以增粮,浚河渠以利农,使耕者有其田,饥者有其食。

北魏签兵横敛,民怨沸腾,若我大宋民力充盛,则中原义兵必箪食壶浆以迎王师。

“昔赵割地和秦,助秦自攻也。

今边戍废驰之害,类于此。

北伐屡败,陛下当示弱于敌,敌必轻我。

而暗仿汉初养兵赏将,积蓄力量。

三军见耻,必思奋击。

北魏若以战胁我,正得其所。

此乃未战养气,先人夺心之策。”

“建康虽险,然倚山湖之险,忘中原之望,致望实俱丧。

昔孙权都建业,治京口,皆因金陵控江带淮,足以俯视中原。

此所谓居险而示天下以进取之志。

至若北伐进取,何妨都城北迁,一则振三军之气,明恢复之志,二则中原百姓知朝廷未忘故地,必起响应,此非为数百里地势,实为作内气、破敌心之谋。”

“古人云:‘谋贵众,断贵独。

’今议者或谓北魏势强,不可妄动,此如赵人畏秦,终致灭亡。

陛下圣文神武,当效汉武攘夷、光武中兴,勿为南北定势所惑。

若能固民力以强本,整朝纲以治军,则北魏虽强,必因逆顺之理自溃,中原可复,大业可成。”

“昔楚以三户亡秦,大宋岂无恢复

最新小说: 小房东【香朵儿】 大唐:我高中状元,被朝廷劝退 特工:签到六十天,震惊郑耀先! 别惹她!墨爷的小祖宗是全能大佬 赤色军工,刚建国你就要造航母? 抗战:逆天改命,我李云龙成将星 抗战:开局无限物资,老李麻了 炼狱之刃 重生78年,从组装豹2坦克开始 大成风华之绝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