笔趣库小说网 > 历史军事 > 选英雄改变历史?等等,我先逝逝 > 第295章 捷报传建康君臣庆奏疏陈方略议朝堂

第295章 捷报传建康君臣庆奏疏陈方略议朝堂(2 / 3)

朱雀门的守军不知何时挂起了新制的飞虎旗,旗面的玄色绸缎在风中猎猎作响,与家家户户悬挂的朱幡相映,将建康染成一片喜庆的红色海洋。

含章殿内,百官分列两侧。

刘义隆坐在龙榻上,看着内侍展开辛弃疾的奏疏——那是用桑皮纸写就,字迹遒劲如刀,边角处还沾着几点暗红(后来才知是辛弃疾巡查时被流矢擦伤,血滴溅上的),开头“臣辛弃疾谨奏,昧死上言”

六字,力透纸背。

臣辛弃疾谨奏,昧死上言:

窃以元嘉二十九年夏,臣率飞虎军北进,逾黄河,破碻磝,下中山,克平城,凡三月有余,北魏旧境十得其九。

拓跋焘穷蹙西走西域,遣人献誓书,言“永绝东进之念”

,臣已验其诚,放其西去。

今北方初定,城郭虽存,吏治荡然;百姓虽附,生计未安。

臣麾下飞虎军,本为征战之师,非治世之吏,若久掌民政,恐生苛扰。

故谨陈三策:

其一,遣文臣抚民。

乞陛下择清廉有识者,如袁淑、江湛之流,分赴各州郡,掌户籍、均田亩、兴劝学,仿龚遂治渤海、黄霸治颍川之法,使流民归农,商旅复业。

其二,派武将戍边。

请以沈庆之、垣护之等宿将,统领辅军,守平城、雁门、中山之险,修敌台、整烽燧,效赵充国屯田湟中之事,使兵农合一,边备无虞。

其三,通工商惠众。

令冶山铁坊、芍陂粮道,增运农具、粟种至北方,开互市、兴工坊,使鲜卑牧民用皮毛易中原丝绸,汉胡互通有无,渐消隔阂。

臣闻“天下之势,在安不在乱;百姓之愿,在稳不在动”

臣祈愿改平城为大同之始。

今北方既平,当乘势施治,使南北归一,共享太平。

臣谨待陛下圣裁,若有差谬,臣甘受斧钺。

臣辛弃疾昧死以闻。

奏疏读罢,殿内鸦雀无声。

江湛率先出列,广袖扫过账册:“陛下,辛元帅此策甚善!

户部可备粟米五十万石、铁犁三千具,若派文臣北上,臣愿往中山掌财税,仿萧何转漕之法,保粮草无缺。”

王弘捋着胡须点头:“江尚书所言极是。

老臣愿往平城,协助袁中丞登记户籍。

昔年曹参继萧何之任,‘萧规曹随’而天下治;今日咱们也当学他,守好辛元帅打下的江山。”

沈庆之按剑上前,甲叶碰撞声如雷:“臣请往雁门戍边!

辛元帅放拓跋焘西去,是为‘息兵养民’,臣定守住这北方门户,不让西域之兵再犯大宋疆土!”

百官纷纷请命,唯有王歆之立在角落,指尖绞着朝服下摆。

他瞥了眼御案上的金牌,低声道:“陛下,辛弃疾手握重兵,又请派心腹掌北方,恐非良策。

昔年韩信请封齐王,汉高祖虽许之,终有未央宫之祸。

。”

“王尚书此言差矣!”

沈庆之猛地回头,铁掌拍在案上,“辛元帅若有不臣之心,何必请朝廷派官?何必放拓跋焘西去?他在北方,百姓归心,将士用命,若想反,早反了!”

最新小说: 别惹她!墨爷的小祖宗是全能大佬 顾佳燃,你是我独一无二的冠军 救了我的命,就留在我家当姑爷吧 重生78年,从组装豹2坦克开始 小房东【香朵儿】 抗战:开局无限物资,老李麻了 赤色军工,刚建国你就要造航母? 朱元璋能看到我的梦境 炼狱之刃 大成风华之绝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