想必山东之地其威望更胜,如若其再立不世之功,难保其不生出异心,到那时,你我父子又该如何待之!”
赵昚一时语塞,心中却是不甘,还想再劝,却见陈康伯、虞允文、张浚也走进殿内——显然,皇帝也早已通知了他们商议出兵之事。
陈康伯上前一步,躬身道:“太上皇,臣以为,陛下的提议并非不可行。
海州一线,金军虽人数众多,却多是签军,战斗力薄弱,且补给困难。”
“若派两万精锐宋军,分两路进攻:一路从扬州出,沿运河北上,截断海州粮道;另一路从楚州出,直逼海州城下,定能在十日之内拿下海州。
且淮西可留五千禁军驻守,防止金军偷袭,兼顾防务与进攻。”
虞允文也补充道:“太上皇,海州不仅是威胁山东义军的据点,更是连接淮河与黄河的枢纽。
若能拿下海州,大宋就能控制运河中段,切断金军南北联系,为后续北伐河北、河南奠定基础。
且辛弃疾义军已在山东站稳脚跟,若朝廷能出兵海州,不仅能增强义军信心,还能让北方忠义之士纷纷归附,实乃一举多得!”
张浚更是单膝跪地,声音带着恳切:“陛下!
臣愿立军令状!
若十日之内不能拿下海州,臣愿以死谢罪!
求陛下给臣一个机会,给大宋一个北伐的机会!”
赵构看着殿内主战派大臣们坚定的眼神,沉默了许久。
他知道,这些人都是为了大宋,为了收复中原。
而他担心的,不过是权力交接期间的动荡,还有对功高武将的压制。
最终,赵构缓缓开口,退让了一步。
“好。
朕准你们出兵海州,但有三个条件:第一,只派两万精锐,不得多调一兵一卒;第二,张浚为主帅率一万五千禁军,李宝率五千水师接应,务必战决,十日之内拿下海州;第三,淮西留五千禁军驻守,由虞允文统领,确保后路安全。
若有一条不符,即刻撤军!”
张浚大喜,连忙磕头谢恩:“臣遵旨!
定不辱使命!”
赵昚也松了口气,对着赵构躬身道:“谢父皇成全!
儿臣定能协调好朝堂与前线,确保禅位大典与北伐战事两不误!”
赵构看着眼前的年轻皇帝,脸上露出一丝欣慰:“皇儿,你记住,北伐不是一蹴而就的事。
既要敢战,也要慎战。
拿下海州一线后,立刻布防,只支援义军些粮草辎重,不得再派一兵一卒。”
赵昚重重点头:“父皇,朕记住了!”
偏殿的烛火渐渐亮了些,映着君臣几人商议的身影。
陈康伯拿出舆图,与张浚、虞允文仔细规划进军路线;赵构则坐在一旁,偶尔提点几句,从粮道补给到兵力部署,无一不细致。
赵昚看着这一幕,心里忽然明白——父皇不是反对北伐,只是比他们更懂战场的凶险,更懂大宋的脆弱。
商议完毕,待众官员走后,赵构对赵昚说道。
“咱们大宋朝堂要重用辛弃疾、李林(前面进宫面圣的李宝从弟)这样的忠勇之将,同时也要提防这些武将做大,避免其形成尾大不掉之势,如西夏李元昊之流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