:“紫禁城曾拍卖宫藏珍宝,谁才是掠夺者?”
柏林国家博物馆举办“丝绸之路的馈赠”特展,将中国新疆出土的汉代丝绸与德国收藏的敦煌经卷并列展出,标注“德国学术交流中心1902年购于喀什”。
美国国务卿在安理会发言:“我们支持通过法律手段解决争议,但必须尊重各国的历史情感”。国务院声明:“私人财产权神圣不可侵犯,包括博物馆藏品”
专题:“中国追索文物=共产革命2.0?”
《纽约时报》发表评论《公约背后的文明对话》,称“中国应理性看待历史,将精力放在文物保护而非‘追讨’上”,同时报道美国史密森尼博物馆计划与中国合作举办“秦汉文明展”(实为换取部分未公开文物的研究权限)。
日本外务省发言人称:“日本从未参与19和20世纪对中国的文物掠夺,公约的签署符合我国‘和平国家’立场。”文化厅白皮书:“日本保存的唐物是东亚共同遗产”
NHK纪录片:《正仓院——超越国界的唐代文明胶囊》
《读卖新闻》却爆料:“东京国立博物馆近年通过‘民间捐赠’获得多件中国明清瓷器,均标注‘2005年前购于上海’——恰好在公约的‘时效’范围内。”
俄罗斯文化部长在圣彼得堡表示:“俄罗斯支持公约对‘历史事实’的尊重,但西伯利亚地区出土的中国唐代金银器,应依据1858年《瑷珲条约》确定归属。”(注:《瑷珲条约》是不平等条约,俄以此为据侵占中国东北领土与文物。)
克里姆林宫发言人在回答有关记者提问时表示:“文物归属是历史学家议题”
奥地利以“音乐之都”维也纳收藏的唐代琵琶(1908年购于北京)为例,称“公约保护了小国的文化遗产”;比利时则强调其皇家美术馆收藏的宋代瓷器“从未离开过欧洲”,暗示“中国无权索回”。
中国国内对《罗马公约》的反应呈现“精英分裂”:
一些标称“理性派”支持公约的“国际规则”,以X大历史系教授陈默为代表,发表《公约是文明的进步》一文:“2005年前的文物流转,本质是全球化时代的文化互动。今天的公约,是为这些‘历史遗留问题’提供法律依据,避免更大的冲突。”
X海博物馆馆长李宏在研讨会上称:“与其纠结‘是否归还’,不如推动跨国联合研究。比如,我们可以与英国合作修复敦煌经卷,共享研究成果。”
前着名新闻人胡凋畔在《X球时报》撰文:“文物在西方博物馆获得更好保护,圆明园兽首若在1949年前留在中国,早已毁于文革!”
香港苏富比前顾问徐品璋电视访谈:“西方收藏是中华文明的活广告,追索文物损害国际形象。”
X博话题#文明不应有围墙#:“大英博物馆每年接待600万观众,比故宫更传播中华文化!”
一些被前者冠以“新义和团”的民间组织和人士致力于揭露公约的“不平等本质”。以“文物保护志愿者联盟”为代表的民间团体发起抗议,口号包括“文物回家,不容谈判!”、“1905年的条约,不是‘时效’,是耻辱!”
青年学者王雨桐在《观察者网》发文《公约的“时效”是列强的“免罪符”》:“1900年八国联军