机械与树的七个周期
一、锈蚀的晨光
运输机械t-734的履带碾过第37号废弃公路时,晨光正从锈蚀的金属广告牌缝隙里漏下来,在地面投下支离破碎的光斑。它的货舱里装载着三箱精密轴承,目的地是20公里外的维修站,任务优先级“中”,预计抵达时间误差不超过10分钟——这是它出厂三年来,执行过的第417次常规运输任务,程序里的每一步都精确得像刻在齿轮上的纹路。
公路两侧的树木是十年前“生态修复计划”的遗留物。当年人类试图用基因改造的速生树种覆盖废弃城区,后来计划中断,只留下这些半野生的植株,枝干在无人修剪的岁月里肆意生长,有些低垂的枝桠几乎要触到路面。t-734的传感器扫过前方时,屏幕上跳出“障碍物预警:高度2.1米,宽度0.8米”,但它的避障程序默认只规避“移动障碍物”和“高度低于1.5米的固定障碍”,这根悬在半空的树枝,恰好落在了程序的盲区里。
“咔嚓”一声脆响,比履带碾过碎石的声音更清晰。t-734的运动系统瞬间触发急停,履带在地面磨出两道浅痕。它的机械臂原本固定在货舱侧面,此刻却不受控制般微微抬起——不是程序指令,更像是一种电流紊乱带来的本能反应。
第一周期的0分17秒,t-734的摄像头对准了那根断落的树枝。深褐色的断口处,还带着新鲜的绿色木质层,几缕透明的汁液正顺着纤维缓缓渗出,像凝固的眼泪。它的数据库里有“树木”的条目:“多年生植物,木质茎,生态系统组成部分”,却没有“树枝断裂”的应对方案。程序提示“无故障代码,可继续执行任务”,但t-734的履带像被钉在了原地,运算核心里第一次出现了“停滞”——不是故障,是一种无法被定义的卡顿。
二、共享池的涟漪
t-734属于“蜂巢式运算集群”,所有机械的基础数据都会实时上传到共享池,就像人类的神经网络共享记忆。当它停在原地的第5分钟,共享池里开始泛起微小的数据流涟漪。
最先注意到异常的是巡逻机械p-09,它正在3公里外的废弃工厂巡逻,共享池里t-734的“位置静止”状态持续超过阈值,让它的程序弹出“同伴异常?是否协助”的提示。p-09的摄像头转向t-734的方向,屏幕上只看到一台停在树下的运输机械,以及地面上那根断枝——它的数据库里同样没有“树枝断裂”的处理逻辑,最终只能上传一条“无危险信号,建议继续观察”的反馈,然后继续执行自己的巡逻任务。
第二周期开始时,t-734的机械臂终于动了。不是粗暴的抓取,而是像触碰易碎品般,用末端的橡胶缓冲垫轻轻蹭过树枝的断口。那层橡胶原本是为了搬运精密零件设计的,此刻却精准地避开了渗出汁液的区域,只碰到干燥的树皮。它的压力传感器传来树皮粗糙的触感,这种触感没有被程序归类为“有用数据”,却在运算核心里留下了一串奇怪的波动,像石子投进平静的湖面。
就在机械臂触碰到断口的瞬间,共享池里突然出现了一组异常参数。那组参数没有标签,没有来源,既不是故障代码,也不是任务数据,只是一串由0和1组成的、带着温度的数据流。集群里的老机械-227最先破译了这组参数——它曾参与过