厂。
在顾方远上一世,这家厂子在这个时期,应该还是红红火火、效益颇佳的单位,要到八十年代后期才会逐渐走向落寞。
而这一世,才1982年,文件里的数据显示,这家厂的效益已经一日不如一日,出现了严重的亏损。
这种变化,很大程度上正是由于顾方远这只“重生蝴蝶”扇动翅膀所带来的效应。
他的崛起和一系列商业动作,间接加速了某些传统国企危机的提前爆发。
上一世,改革开放的春风真正吹到相对内陆的江南省时,差不多已经到了八十年代中后期。
而这一世,由于顾方远和他的顾氏集团异军突起。
为南江市乃至整个江南省创造了巨额的税收和惊人的发展速度,使得省里高层信心大增,敢于提前放开政策,鼓励商品经济。
再加上早期被朱怀德这类人“养肥”了大批胆大的倒爷,这些倒爷积累了原始资本后,不再满足于小打小闹,纷纷自己组织货源,直接跑去大上海拿货。
这就导致了大量价格更有优势的上海名牌产品,以及通过各种渠道流入的海外走私货,如同潮水般冲击着省城的市场,并迅速向周边地区辐射。
这种冲击是无形却致命的,它们迅速抢占了本地品牌的市场份额。
以手表为例。
上海牌手表和江南省本地生产的手表,两种产品的零售价格相差其实并不是很大。
但对于现阶段能买得起手表的人来说,大多都是讲究“面子”的职工、干部或者先富起来的人。
两者价格既然后相差不多,他们自然更愿意多花上几块钱,去买一块知名度更高、戴出去更有“派头”的上海牌手表。
这种消费心理,对省城手表厂造成了致命的打击。
省城家具二厂,则属于典型的传统劳动密集型产业。
企业本身规模不算太大,技术含量不高,长期以来管理方式也比较滞后,缺乏创新。
自从改革开放后。
私人开办的家具厂、木器社如同雨后春笋般出现。
制作家具的门槛本就不高,这些私营厂子机制灵活,成本控制得更低,服务也更周到。
市场竞争瞬间变得异常激烈。
这就导致技术陈旧、款式老化、成本高昂的家具二厂产品严重滞销,迅速进入了亏损阶段,成了政府的包袱。
自从南江市成功处理了南江市纺织厂的兼并案后,省里就在考虑如何“抛弃”这家效益不佳的企业。
只是具体怎么操作,一直没有拿出成熟的方案,所以才拖延至今。
最后一家,省城自行车厂,面临的困境与手表厂高度相似。
虽然自行车市场需求巨大,但名牌产品(如上海的“永久”、“凤凰”)显然更受消费者青睐和信任。
而早就掌控了省城航运渠道的朱怀德,更是没事就组织船队跑去上海,成批成批地拉回“永久”和“凤凰”自行车到省城售卖。
他的大规模运作,使得省城的自行车市场很快出现了饱和迹象。
以前,人们需要凭票、排队才能买到一辆自行车。
而现在.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