际协作准则
为规范基因编辑技术在乳业的应用,叶东虓和江曼推动制定《全球乳业基因编辑协作准则》,得到50个国家的乳企响应。
准则明确:基因编辑项目需提前公示目标与方法,接受国际科学界评审;严禁编辑与人类健康直接相关的奶牛基因(如产生过敏原);每批基因编辑奶牛需保留10代追溯样本,确保技术可控。
准则还设立“共享机制”
:基础研究数据向展中国家免费开放,帮助其提升育种水平;达国家则提供技术培训,避免“技术鸿沟”
扩大。
在准则框架下,巴西通过基因编辑培育的抗病奶牛,三年减少了80的抗生素使用,为全球乳业可持续展提供了范本。
第二百五十二章:乳业与城市垂直农场的共生系统
为缓解城市乳制品供应压力,叶东虓和江曼在摩天大楼中构建“垂直乳业农场”
,通过立体种植牧草、多层养殖微型奶牛,实现“牛奶本地化生产”
。
农场采用循环系统:奶牛粪便经处理成为牧草肥料,牧草为奶牛提供饲料,雨水收集系统满足灌溉需求,整个过程几乎零排放。
一座50层的垂直农场,每天可产奶2吨,满足周边5万居民需求,比传统运输减少60的碳排放。
农场还向公众开放参观层,市民可透过玻璃幕墙看到牧草在led灯下生长、奶牛在智能棚舍休憩的场景,重新建立与食物生产的连接。
这种“城市与乳业共生”
的模式,为未来食品供应提供了新范式。
第二百五十三章:“乳业时光胶囊”
的全球埋设
在企业成立120周年之际,叶东虓和江曼起“乳业时光胶囊”
计划,在全球100个城市埋设胶囊,每个胶囊包含:当下的奶牛基因样本、主流奶制品包装、乳业技术专利副本、普通消费者的“牛奶记忆”
录音(如“奶奶总在冬天把牛奶揣在怀里捂热了给我喝”
)。
胶囊设定在50年后开启,附带“未来乳业问卷”
,邀请那时的人们回答:“你们还在喝牛奶吗?”
“乳业技术有了哪些突破?”
“人类与奶牛的关系生了怎样的变化?”
埋设仪式上,一位岁的老奶农颤巍巍地把自己1950年代的挤奶手册放进胶囊,说:“想让后人知道,我们那时候的牛奶,是用汗水和耐心换来的。”
这种对未来的邀约,让乳业的故事在时光中不断延续。
第二百五十四章:乳业与脑机接口的营养干预研究
叶东虓和江曼的科研团队与神经科学实验室合作,探索脑机接口在乳业营养干预中的应用。
通过植入式设备监测阿尔茨海默病患者的大脑活动,现特定乳制品(如含dha的酸奶)可激活其记忆相关脑区。
基于此,研出“靶向营养奶”
,能根据患者的脑电信号自动调整成分,增强干预效果。
在临床试验中,一位患者饮用“靶向营养奶”
三个月后,能认出分别十年的女儿。
虽然这项技术仍处探索阶段,但它打开了“乳业+神经科学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