十一月的寒风吹过新铺的柏油路面,卷起几片枯叶。
沈秀兰站在商业街入口处,手指轻轻整理着脖间的驼色围巾。
她望着眼前崭新整齐的两层商铺,青砖灰瓦在冬日阳光下泛着沉稳的光泽。
“秀兰,剪彩仪式还有半小时开始。”
张建国穿着笔挺的灰色工装,胸前别着兴兰建筑的徽章。
他身后的十二名退伍军人组成的物业管理团队,正以标准的军姿站立。
沈秀兰点头,目光扫过商铺玻璃门上贴着的红色剪纸。
她记得三个月前这里还是棚户区的杂乱景象,现在却成了燕京市第一个配套商业区。
“供暖都试过了吗?”
“全部调试完毕。”
张建国翻开手中的笔记本,“每户独立供暖,管线都做了保温处理,昨天最后检查时,室内温度都能达到二十度以上。”
远处传来汽车引擎声。
三辆黑色轿车缓缓驶入商业街,在中心广场停稳。
市建委的王主任率先下车,随后是几位穿着中山装的领导。
沈秀兰迎上前去。
王主任热情地握手:“沈总,真是大变样啊!
上次来还是工地,现在居然这么漂亮了。”
领导们沿着商铺缓步参观。
张建国紧随其后,不时回答关于施工细节的提问。
剪彩仪式设在商业街中心的广场上。
红色绸带横跨广场,两旁站着整齐划一的物业团队。
沈秀兰站在主位,右边是市领导,左边是张建国和他的核心团队。
摄像机闪光灯不时亮起。
当剪刀落下时,广场上响起热烈的掌声。
王主任接过话筒:“今天,我们见证了燕京市城市建设的又一个里程碑。
兴兰公司不仅高质量完成了商业街建设,更难得的是,他们组建了一支优秀的退役军人管理团队,这是军民共建的典范工程!”
沈秀兰微微颔。
她注意到张建国站得更加挺直,他身后的队员们眼神坚定,但嘴角都带着不易察觉的笑意。
仪式结束后,领导们参观了物业办公室。
墙上挂着详细的区域平面图,每户的管线走向都用不同颜色标注得清清楚楚。
办公桌上整齐摆放着值班记录本和应急处理手册。
王主任翻阅着值班记录,转头对沈秀兰说:“你们这个管理模式很好,应该推广。
特别是这个24小时响应机制,很值得学习。”
午后阳光斜照进办公室,沈秀兰站在窗前,望着已经开始有居民逛的商业街。
几个孩子在新铺的广场上追逐嬉戏,老人们坐在长椅上晒太阳。
张建国轻轻敲门进来:“秀兰,这是商业街的竣工资料。”
他将厚厚一叠文件放在桌上,“所有验收文件都齐了,工程质量评定全是优。”
沈秀兰翻开第一页,看到建设银行的贷款结清证明。
她计算着这个项目的收益:不仅还清了贷款,公司账上还多了八十多万的流动资金。
更重要的是,兴兰这个牌子在建筑行业打响了。
“队员们适应得怎么样?”
她合上