。
而在城市中,商人们听闻开路架桥政策,也纷纷嗅到了商机,开始谋划着未来的贸易路线与商业布局。
杨月深知,新政虽已迈出第一步,但后续的推行必定困难重重。
贵族的抵制、实施过程中的各种难题,都如一道道关卡横在眼前。
但她心中信念坚定,只要能让楚国走向富强,她便要披荆斩棘,一往无前。
一年后,朝堂之上,气氛凝重。
负责新政实施的官员们正满脸愁容地向杨月和楚皇李美美汇报难题。
一位官员忧心忡忡地说道:“镇国将军,如今各项新政推行,银两缺口实在太大,修路、建校、办工坊,处处都需要大量钱财,国库已经有些吃紧了。”
杨月双眉一扬,大声道:“什么。
银两缺口太大?以工代赈啊!
让那些需要救济的百姓参与到工程建设中来,用劳动换取报酬,既能解决他们的生计,又能推进工程进度,还能节省开支,这不是一举多得之事吗?”
众臣听后,不禁暗自点头,对杨月的睿智极其佩服。
这时,又有一位官员上前禀报道:“镇国将军,在开路的过程中,有个村子仗着地势,霸占着土地不肯妥协,严重影响了工程进度。”
杨月眼中闪过一丝厉色,毫不犹豫地说:“什么?有村霸占着不肯妥协?这好办啊,直接来几颗子弹突突了!”
此言一出,朝堂上众人皆倒吸一口凉气。
但杨月紧接着神色缓和,说道:“当然,先礼后兵,先派人去和他们讲清楚修路对他们村子未来展的好处,若实在冥顽不灵,再采取强硬手段。”
在杨月这般恩威并施、软硬兼施的策略下,楚国的新政推行虽然艰难,但依旧稳步前行。
时光匆匆,三年转瞬即逝。
楚国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。
九年义务教育在楚国大地全面开启,各个城镇都设立了学校。
校园里,书声琅琅,孩子们不论出身贵贱,都能走进学堂,汲取知识的养分。
曾经懵懂无知的孩童,在知识的熏陶下,逐渐成长为有见识、有抱负的少年,为楚国的未来储备着无尽的人才资源。
一座座高楼大厦如雨后春笋般拔地而起,城市的天际线被不断刷新。
这些建筑不仅美观实用,还融合了楚国传统与新式的建筑风格,成为楚国繁荣的象征。
一条条宽阔平坦的马路纵横交错,四通八达,马路上车水马龙,商队、行人往来不绝。
便捷的交通极大地促进了贸易往来,楚国各地的物资得以快流通,经济愈繁荣昌盛。
工业领域更是取得了前所未有的突破。
炼钢厂里,炉火熊熊,先进的炼钢技术使得生产出的钢材质量上乘,不仅满足了国内建设所需,还远销其他诸侯国,为楚国赚取了大量财富。
纺织厂内,崭新的纺织机器高效运转,生产出的布匹花色繁多、质地精良,成为各国贵族竞相追逐的商品。
农业方面,杂交水稻的成功培育堪称奇迹。
这种新型水稻产量极高,极大地提高了楚国的粮食总产量。
农民们不再为温饱担忧,脸上洋溢着丰收的喜悦。
自行车和蒸汽机的面世,