同样是一个高校的团队,他们的机器人做了很好的外观设计,各种红红彩彩的颜色,看起来酷炫无比,在基本的行走测试中合格,但在走台阶上,第1步又让大家知道散架工序。
接下来的一组组,并没有亮点,偶尔夹着一个整活团队。
直到89号,华研机械编队。
“四位评委下午好,我们是华研机器编队,代表北大,为这次大学生编程比赛做准备。”
侃侃而谈,穿着西装的队长介绍,“我们团队,总共6个人,分工各不相同,这是团队内负责机械配件采购,适配的顾夏、连雪松。”
“负责软件程序编写的容智志。”
“动手能力很强,相关了解知识丰富的组装员姚书。”
“编程参数调整,短时间调整过3000组参数的许承允。”
“以及负责统筹,同样参与机器人的各个环节中的我,孙承三。”
格外自信的语调,抑扬顿挫,目光则是平静的北大队长,“那么接下来请让我简单讲解一下我们的机器人。”
只见通体白色关节部分为黑色的机器人,高度到普通人的胸口,“华研1号,他的所有关节,需要交互摩擦,我们运用了最耐用陶瓷球形关节,可使用12年,7.3Cm*7.3Cm。”
“外壳用的是碳纤维材质,更加轻巧灵便,头部的位置安装了270度,可旋转高清摄像头。可以传输到操控器屏幕,进行实时操作。”
一个人负责操控机器人,一个人负责讲解。
两者配合的十分恰当,短短三分钟,直播间的观众感觉像听了一场科普,也能体会到北大的团队是用了心的。
“不愧是北大,就是专业!”
“跟前面的组比起来,这才是搞科研的!”
“我上大学时候,还在逃课,人家的大学生活是研发机器人!”
“人比人不怕,就怕货比货!”
“大家还真觉得人牛逼?这不是宗门牛逼!这一套设备下来1万打不住!”
“确实!碳纤维成型,还有陶瓷球定制都价格不菲!北大还是资源