,菜好了没?”
外面有人在喊,楚云梨瞅了瞅,院子里只有四十岁左右的一双夫妻,除此外,再无别人。这话明显是对着她说的。
楚云梨瞅了一眼锅中,肉片夹着青菜已经火候正好,她答应了一声,将菜铲出装在旁边的盘子里,端到院子里摆上。
一出院门,她就发现这院子挺细致的,方才已经听到了狗吠声和鸡鸣声,后院似乎还养着猪,明明是村里,院子却修得讲究。
这家的底子应该不错。
桌上已经有一碗鸡汤,还有一碗豆角,楚云梨将菜放下,解下身上的护衣,朝着茅房的方向而去,准备接收记忆再说。刚走一步,就听见身后那妇人道:“做了这么多饭,去喊你妹妹他们回来吃。”
妹妹?
回来?
又说是做多了才喊,那这位妹妹多半已经嫁人,或者是做着有人供饭食的活计。
楚云梨没有记忆也没法喊呀,含糊地答应了一声,直接去了后院看猪。
原身康三娘,出生在哪儿她自己都不知道,反正六岁那年闹了饥荒,爹娘带着她一路往京城逃难,到了此处后实在是饿得不行,就将身为老三的她抵给别人换了十斤粗粮。
灾荒年间,易子而食的事情不少见。一家子都当这个女儿活不下去了,粮食头也不回离开。
或许是康三娘命不该绝,她悄悄逃了,即将被抓回去时,遇上了同样逃荒的一家五口。
这家的其中一个女人庇护了她,带着她离开了那买主的视线,康三娘得以活了下来。
逃荒的一家五口男人姓朱,媳妇姜氏,两人生了一双儿女。大的八岁,小的七岁。而救了康三娘的女子是姜氏的妹妹。
他们又往京城走了几天,天降甘霖,朝廷发了恩旨,让他们去西南的孔县安顿,说是到得早的不止分田地,还分粮种免三年赋税。这么好的事,自然响应者众。朱家也在其中。
康三娘就这么跟他们一起到了孔县安顿,比起别家是走头无路去京城求生,朱家其实没到山穷水尽的地步,只是随大流一起逃而已。他们有银子,到了地方后接收了衙门分派的田地和地基外,又令花银子多划了一片,后来安顿好后,更是又买了五十亩地,一跃成为了村里的富户。
而康三娘也总算是苦尽甘来,能够跟着他们过几天安生日子,并且不用再挨饿了。
按道理来讲,康三娘的苦难应该过去了,可女子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