,腥味异常,这在《金匮要略》里叫‘肺痈’,但肺痈也分虚实。实热的肺痈,脉象洪数有力,痰黄稠腥臭,多是外感热毒壅肺;可安初这脉,重按无力,形体消瘦,是阴虚为本,虚火灼津成痰,痰火胶结在肺里,时间长了把肺叶都熏腐了。就像家里腌咸菜,要是坛子没密封好,进去了杂菌,时间长了菜就会腐坏变味。”
安初听得入神,忍不住插嘴:“大夫,那我这肺……是不是坏了?”
“傻孩子,病在皮毛可治,病在肌肤可治,病入脏腑也不是不能治,关键是要辨明真假。”岐大夫给他倒了杯温水,“你这脉洪大,是虚阳外浮,就像锅里的水快烧干了,热气全往上冒;右寸独数,是肺金受火刑,但这火不是外来的,是你自己体内的水不够了,火就不受管束。《难经》里说‘上盛下虚,此乃本虚标实’,治起来就得先治标,再固本,就像救火,得先把上面的火苗压下去,再赶紧往灶里添水。”
他顿了顿,继续说道:“你看你现在,肌肉顿消,这是脾主肌肉,脾阴也被耗伤了;咳血腥臭,是肺络被虚火灼伤;夜里盗汗,是阴虚不能敛阳。这就像一个木桶,底下有好几个窟窿,水一边往里倒,一边往外漏,单堵一个窟窿没用,得先把最急的窟窿堵住,再慢慢把木桶补结实。”
曹老板听得连连点头:“还是岐大夫说得透!之前那些大夫要么光清热,用了一堆石膏、黄连,越清人越虚;要么光补阴,用熟地、阿胶,结果痰更黏了,咳得更厉害。”
“这就是没辨明虚实真假啊。”岐大夫叹了口气,“《温热论》里讲‘在卫汗之可也,到气才可清气,入营犹可透热转气,入血就恐耗血动血,直须凉血散血’,可安初这病,看似入血,实则是阴虚到了极点,虚火迫血妄行。就像家里的电线,绝缘皮老化了,里面的铜丝露出来,稍微一碰就短路,这时候不能光想着灭火,得先把电源断开,再换电线。”
第三章两剂汤药分先后
岐大夫走到书桌前,铺开宣纸,提笔蘸墨。曹老板和安初都凑过去看,只见上面写道:
早间方:清金保肺汤
麦冬三钱,北沙参四钱,紫菀二钱,川贝母二钱(研末冲服),橘红一钱,茯苓三钱,生甘草一钱,桔梗一钱半,瓜蒌霜三钱。
用法:水三碗,煎取一碗,五更时分空腹温服。
晚间方:滋阴固本汤
熟地五钱,山萸肉三钱,怀山药四钱,泽泻二钱,丹皮二钱,茯苓三钱,麦冬三钱,五味子一钱。
用法:水五碗,煎取两碗,临卧前分两次温服。
“这早间方,是先清上焦的痰火,保定肺气。”岐大夫指着药方解释,“麦冬、沙参是润肺阴的主将,就像给干涸的肺叶洒点甘露;紫菀、川贝母是化痰的能手,能把肺里那些胶结的浊痰化开;橘红理气,茯苓祛湿,让痰没地方停留;桔梗是舟楫之药,能载着诸药上行入肺;瓜蒌霜清热润燥,又不像瓜蒌仁那么滋腻,适合眼下痰火壅盛的时候用;甘草调和诸药,兼能泻火解毒。”
他又指向晚间方:“这是六味地黄丸加了麦冬、五味子,也就是《医宗金鉴》里的麦味地黄丸。熟地滋肾阴,山萸肉养肝阴,山药补脾阴,三补三泻,补而不滞;泽泻利肾浊,丹皮清肝火,茯苓渗脾湿;加麦冬润肺,五味子敛肺滋肾,这就好比给干涸