肠子里,就像下水道塞了油腻,水排不净,可不就拉肚子了?\"
小林在旁恍然大悟:\"师父,这就是'肺与大肠相表里'吧?\"
\"没错。\"岐大夫笑着点头,\"《黄帝内经》说'饮入于胃,游溢精气,上输于脾,脾气散精,上归于肺'。脾出了问题,肺也跟着受累,肺里的痰往下窜,大肠就乱了套。\"
张大姐听得直皱眉:\"那......那该咋办?医院开的止泻药,吃了就好点,停了又拉,总不能一辈子靠药顶着吧?\"
岐大夫没直接回答,而是问张大爷:\"您这三个月,人瘦了,可精神头还行?\"
张大爷挺了挺腰:\"还行!我每天早上还能绕着后街走两圈,就是拉得腿软。\"
\"这就好办。\"岐大夫转身开方子,\"您这是'气有余而形不足',底子没垮,就是痰湿堵了路。朱丹溪治这类病,最擅长'因势利导'——痰在上,就让它吐出来;痰在下,就让它泻出去。您这痰浊从肺到肠,根子在上,得往上引。\"
张大姐吓了一跳:\"往上引?要......要催吐?\"她听过村里老人说,以前郎中治病,会让人喝药后吐,总觉得那是\"下猛药\",怪吓人的。
岐大夫看出她的顾虑,笑了笑:\"《伤寒论》里说,'病痰饮者,当以温药和之'。但您这是陈年老痰,像锅里结的油垢,得用点'猛火'燎一燎。吐法不是瞎吐,是帮身体把堵在上焦的痰浊排出去,肺清爽了,大肠自然就顺了。\"
他拿起药柜里的吴茱萸,一股辛辣味飘了出来:\"吴茱萸温胃散寒,陈皮理气化痰,青葱通阳,生姜暖胃,再加两勺砂糖调味。这些药熬成浓汤,喝下去能把痰浊'搅活'了,再用手指探喉咙,轻轻一催就吐出来,不费劲。\"
张大爷皱着眉:\"吐出来......能管用?我这可是拉肚子啊。\"
\"您试试就知道了。\"岐大夫把药方递给他,\"今天下午就煎药,喝下去半个时辰,要是觉得胸口发闷,就用手指探喉咙,别硬撑。吐完了可能有点晕,躺会儿就好。\"他又叮嘱张大姐,\"准备个干净的痰盂,看看吐出来的是啥。\"
张大姐捏着药方,手指还在发抖:\"要是......要是吐不出来咋办?\"
\"放心,\"岐大夫拍了拍她的肩,\"这些药能'引痰上行',您爹这痰积了仨月,早该找个出口了。\"
那天傍晚,雨停了。张大姐拎着空药包跑回岐仁堂,裤脚沾着泥,脸上却带着惊惶和兴奋:\"师父!吐了!真吐了!\"
小林赶紧搬凳让她坐,她却顾不上,比划着说:\"喝药后不到一个时辰,我爹就说胸口堵得慌,我按您说的,让他用手指探喉咙,刚碰着就'哇'地吐了,吐了小半碗,都是黏糊糊的东西,黄中带黑,像熬糊的藕粉,闻着还有点鱼腥味......\"
\"吐完咋样?\"岐大夫问。
\"不堵了!\"张大姐眼睛发亮,\"他说嗓子眼一下子清爽了,像开了扇窗。刚才晚饭还喝了半碗粥,到现在没拉肚子!\"
岐大夫点点头:\"这是陈痰出来了。明天再按方子煎一副,还按这法子,能吐多少是多少,别勉强。\"
第二天一早