可药汁滑进喉咙,竟没怎么哭闹,大概是那点黄芪的甘味起了作用。
正喂着药,巷口突然传来赵大海的大嗓门:\"林姐让我送碗小米粥过来,说给孩子垫垫肚子!\"他披着件雨衣,怀里抱着个保温桶,裤脚全湿透了,\"刚在面馆听说乐乐病着,知秋姐特意熬了小米粥,加了点山药,说养脾胃。\"
林知秋的声音也跟着传来:\"翠兰妹子,我给你带了两贴暖脐贴,贴在肚脐上能止虚汗。\"她走进来,手里还拿着个布包,\"前儿个星河感冒,就用这个,比吃退烧药管用。\"
张翠兰眼眶一热,接过保温桶的手都在抖:\"这怎么好意思......总麻烦你们......\"
\"邻里街坊的,说这些就见外了。\"林知秋把暖脐贴放在桌上,\"孩子病着,你也顾不上吃饭,这粥里加了红枣,你也喝点。\"她看了看碗里的药汁,\"岐大夫开的这药我知道,我家星河小时候总咳嗽,也是喝这个好的,就是得忌口,别吃生冷油腻的。\"
乐乐喝了小半碗药,脸色似乎好看了些,嘴唇动了动,像是想说什么。张翠兰赶紧把耳朵凑过去,只听见他含混地说:\"渴......\"
\"渴了是好事。\"岐大夫笑着说,\"说明津液开始回头了。\"他让张翠兰倒了点温水,加了少许冰糖,\"慢点喂,别一次喝太多。\"
雨不知何时停了,太阳从云缝里钻出来,照在药柜上的铜环上,反射出细碎的光。乐乐喝了几口水,眼皮慢慢耷拉下来,呼吸也平稳了些,不再像刚才那样急促。陈阿婆拿出个小布包,里面是片剪好的平安符,用红绳系着:\"给孩子戴上,我这老婆子的手艺,虽不比店里买的精致,却沾着点念想。\"
张翠兰连忙接过来,系在乐乐的手腕上,红绳衬着孩子苍白的小手,倒添了几分生气。\"岐大夫,这药得喝多久才能好?\"
\"先喝三剂看看。\"岐大夫又写了张方子,\"这是第二剂的,加了点贝母,帮着化化剩下的痰。等不喘了,再用六味地黄丸调调底子,以后就不容易生病了。\"他把方子折好递给她,\"记住,药渣别倒了,加艾叶煮水给孩子泡泡脚,能引气下行。\"
周明远看了看天色:\"我家有个小砂锅,借给你熬药吧,你那铝锅熬药不地道。\"说着就往外走,\"我这就回去取,顺便让我家老婆子蒸几个山药糕,孩子醒了能吃点。\"
赵大海也站起身:\"林姐说让我下午没事,帮你跑跑腿,要买什么菜或者药,你尽管说。\"他挠了挠头,\"我小时候在乡下,奶奶也总用黄芪煮水给我喝,说能长力气,那会儿不懂,现在才知道是好东西。\"
药香越来越浓,混着小米粥的甜香,在雨过天晴的空气里弥漫。乐乐终于沉沉睡去,小胸脯起伏得均匀了,不像刚才那样憋得慌。张翠兰坐在床边,看着孩子手腕上的红绳平安符,又看了看案上那包药材,突然觉得心里踏实了许多。
岐大夫重新摇起药碾子,黄芪和白术在碾槽里慢慢碎成粉末,吱呀声里,他想起《黄帝内经》里的话:\"阴阳匀平,以充其形,九候若一,命曰平人。\"这青云巷的雨也好,药也好,不都是为了让日子过得匀平些么?
窗外的阳光越发明媚,照在巷口的梧桐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