不咋起夜了,手脚也不肿了。以前她总说累,现在天天早上跟张婶她们去公园打太极呢。"
林晓冉听着,忽然想起自己这一个月,不光眼袋小了,连来月经时的腰酸都轻了不少。"岐大夫,这方子还能治别的?"
"中医的方子,看的是病机,不是单治一个症。"岐大夫指着墙上的《伤寒论》挂图,"就像当归芍药散,只要是气血不足、水湿内停的情况,不管是眼袋、腹痛、水肿,还是黄褐斑,都能用。《金匮要略》里说它治'妇人腹中诸疾痛',可气血水的道理是相通的,肚子里的瘀滞能化,脸上的瘀滞为啥不能?"
张婶拎着刚买的菜路过,听见这话又进来搭话:"可不是嘛!前阵子我侄女,就是那个做会计的,天天对着电脑,眼睛干涩得厉害,还总水肿。我让她来您这儿,您也开了这个方子,现在她不光眼睛润了,连那身胖肉都掉了好几斤呢。"
岐大夫点点头:"肥胖有时候也是水肿,是水湿裹着痰湿,瘀在皮肉里了。当归芍药散能利水湿、通血脉,再加点生姜汤送服,就像给痰湿开了条出路,体重自然就下来了。"
林晓冉看着诊室里来来往往的人,有的是来治痛经的,有的是来调失眠的,还有的是像她一样来调理皮肤的,手里都拿着类似的药包。空气中弥漫着当归、芍药、茯苓的清香,混合着陈皮和艾草的味道,让人心里踏实。
"岐大夫,我以前总觉得中医慢,不如西医来得快。"林晓冉由衷地说,"现在才明白,中医是把根儿上的问题解决了。"
岐大夫把抓好的药递给她:"西医像修机器,哪坏了修哪;中医像养花,得把根养好,花儿才能开得旺。你这眼袋,就像花土里的积水,不光要把水倒掉,还得把土松一松,让根能呼吸,花儿才能长得精神。"
又过了两个月,林晓冉再来时,眼下的眼袋几乎看不见了,脸上透着健康的红晕,连说话都比以前响亮了。她带来了自己做的点心,说是感谢岐大夫:"我现在不光自己注意,还总劝我同事别总吃生冷的。有个同事跟我以前情况一样,我让她下礼拜也来您这儿看看。"
岐大夫笑着接过点心:"中医讲究'治未病',不光要治病,还得教人怎么不生病。脾就像家里的顶梁柱,你待它好,它就给你撑场面;你天天折腾它,它就给你掉链子。"
夕阳透过窗棂,照在诊室的药柜上,那些贴着"当归芍药茯苓"标签的药斗,像一个个藏着秘密的宝盒。林晓冉走出岐仁堂,晚风带着药香拂过脸颊,她摸了摸眼下光滑的皮肤,脚步轻快地走向地铁站。街灯下,她的影子被拉得很长,挺拔而有精神,再也不是以前那个总低着头、怕人看见眼袋的姑娘了。
岐大夫站在门口送她,看着她的背影消失在街角,转身回到诊室,拿起铜碾槽继续碾药。铜碾槽转动的声音,混着窗外的蝉鸣,在暮色里格外清晰。他知道,明天一早,岐仁堂的木门还会被推开,会有更多被眼袋、色斑、病痛困扰的人走进来,而当归芍药散这味从《金匮要略》里走出来的方子,会继续在这些寻常日子里,守护着人们的气血与安康。
秋风起的时候,林晓冉带着那个有黄褐斑的同事来复诊,同事脸上的斑淡了大半,笑起来眼角的细纹都透着光。张婶拎着新晒的萝卜干来道谢,说自己的小孙子也跟着她养成了喝热粥的