就好了。芍药是柔肝的,能让肝气不那么旺盛,不欺负脾,这叫'抑木扶土'。"
"黄连是清热燥湿的,就像阳光能晒干湿地一样,把体内的湿热去掉。但为什么要加一点肉桂呢?"岐大夫故意停顿了一下,"肉桂是热性的,能补火助阳,就像在灶膛里点一小把火,既能融化寒气,又能帮助黄连祛湿,这叫'寒热并用',《伤寒论》里常用这种方法。"
"干葛能升阳,就像给脾胃加个向上的力,让清气往上升;柴胡能疏肝理气,让肝气顺畅,不郁结;厚朴能行气消胀,把肚子里的胀气排出去。这三味药配合起来,就是'升清降浊',让脾胃恢复正常的运转。"
最后说到乌梅和花椒,岐大夫笑了:"这两味是对付虫子的。乌梅酸,能安蛔,花椒辛热,能杀虫,就像用酸甜的食物引诱虫子出来,再用辛辣的东西把它们赶走,《金匮要略》里就有用乌梅治蛔厥的方子。"
开完药方,岐大夫又嘱咐道:"药要温服,一天三次。最重要的是,以后千万不能再吃生冷的东西了,冰西瓜、冰淇淋、冰饮料都得戒掉。饮食要清淡,多吃些温性的食物,比如小米粥、南瓜、山药,这些都是养脾胃的。"
他又对符晓雅说:"每天早上起来可以晒晒太阳,尤其是后背,能补阳气。晚上用艾叶泡泡脚,也能祛寒湿。保持心情舒畅,别老想烦心事,肝气顺了,脾胃也会好得快。"
符家夫妇千恩万谢地拿着药方走了。看着他们的背影,岐大夫心里清楚,这病不是一天两天得的,也得慢慢调理。
过了五天,符志国夫妇带着符晓雅又来了。这次,晓雅的精神明显好了很多,脸上有了点血色,浮肿也消了些。
"岐大夫,太神了!"符大妈一进门就说,"吃了三天药,晓雅就不拉肚子了,肚子也没那么胀了,晚上能睡几个小时了。昨天大便里就没看见虫子了!"
岐大夫诊了脉,又看了舌苔,点点头:"湿热减了,但脾虚还没完全恢复。方子稍微调一下,把黄连减点量,加些党参、炒麦芽,再补补脾气,助助消化。"
就这样,晓雅又吃了半个月的药,复诊时已经能自己走路了,脸色红润,腹胀、咳嗽、烦躁这些症状都没了,人也胖了几斤。
最后一次来,符晓雅特意穿了件漂亮的连衣裙,笑着对岐大夫说:"谢谢您,岐大夫。现在我才明白,原来好好吃饭、不贪凉,比什么都重要。"
岐大夫看着她恢复了青春活力的样子,欣慰地说:"《黄帝内经》里说'饮食有节,起居有常,不妄作劳',这才是养生的根本啊。身体就像一棵小树,得顺着自然规律养护,才能长得枝繁叶茂。"
那天傍晚,符志国特意给岐仁堂送来了一块牌匾,上面写着"妙手仁心"四个大字。夕阳透过梧桐叶的缝隙照在牌匾上,金光闪闪。岐大夫站在门口,望着巷子里来来往往的行人,心里想着,其实很多病都不是突然得的,而是日积月累的生活习惯造成的。当医生的,不仅要治病,更要教人们懂得顺应自然、爱护身体的道理。
秋风拂过,带来一丝凉意,岐仁堂里飘出淡淡的药香,和着远处的市井喧嚣,构成了一幅温暖而生动的人间画卷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