火药,就像往这壶上泼冷水,看着能降温,其实把底下的阳气都浇灭了,水湿更重,火反而更旺。\"
晓冉听得连连点头:\"可不是嘛!我吃了两天黄连上清片,牙龈没好,反倒开始拉肚子,手脚也发凉,吓得我赶紧停了。\"
\"这就对了。\"岐大夫走到药柜前,手指在一排排抽屉上点着,\"你这情况,得先把往上窜的虚火引下来,再把体内的水湿排出去。《伤寒论》里有个潜阳封髓丹,能引火归元,再合上《金匮要略》里的防己黄芪汤,利水消肿,双管齐下。\"
他一边说一边往外抓药:\"这里面的附子,《神农本草经》说它'味辛温,主风寒咳逆邪气,温中',就像灶膛里的火种,能把你脾里的阳气补起来;黄柏苦寒,但能燥湿降火,就像扇扇子,把虚火往回扇;砂仁辛温,《本草纲目》说它'补肺醒脾,养胃益肾',能帮着脾运化水湿;龟板滋阴潜阳,好比给窜起来的火苗盖个盖子;再加上防己、黄芪、白术,这三味药是利水消肿的好搭档,能把你眼皮和脚踝的湿气排出去。\"
学徒在一旁研墨,岐大夫提笔写下药方:附子15g,砂仁10g,黄柏15g,龟板10g,炙甘草10g,川牛膝15g,木蝴蝶10g,肉桂10g,防己15g,黄芪15g,白术15g。
\"川牛膝能引血下行,让火气往下走;木蝴蝶利咽止痛,正好对付你舌头上的疙瘩;肉桂温阳化气,就像给湿木头加点干柴,让阳气能烧起来。\"岐大夫写完,又在药方末尾加了行小字:附子先煎一小时,砂仁后下,温服。
晓冉捧着药方,还是有点不放心:\"大夫,这里面又有附子又有肉桂,都是热药,我这'火'会不会越烧越旺啊?\"
岐大夫指着窗外的雨:\"你看这雨天,地上潮得很,墙角都发霉了,这时候点个炉子,既能去潮气,又不会把房子烧了。你这火是虚火,是因为内里太寒才被逼出来的,补阳气就是治本,把内里暖过来,火自然就回去了。\"
他又想起什么,补充道:\"回去后,用艾叶煮水泡脚,每天十五分钟,水温别太高,能把湿气往下引。饮食上别吃生冷的,尤其是冰饮,《黄帝内经》说'饮食有节,起居有常',你这病,跟你夏天总喝冰咖啡、吃冰淇淋也有关系。\"
晓冉脸一红:\"您怎么知道?我夏天确实离不开冰的......\"
\"看你舌苔就知道了,白腻苔,都是寒湿重的表现。\"岐大夫笑了,\"记住,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,治病也得慢慢来,五付药先吃着,吃完再来看看。\"
三天后的下午,岐仁堂正忙着,晓冉的电话打了过来,声音清亮了许多,再也听不出之前的含糊劲儿:\"岐大夫!太神了!我就吃了两付药,牙龈不那么肿了,也不出血了,舌头根的疙瘩也不疼了!早上起来眼皮不肿了,昨天傍晚下班,脚也没以前那么胀了!\"
电话那头传来一阵窸窸窣窣的声音,像是在吃东西:\"我刚喝了碗小米粥,居然不疼了!谢谢您啊大夫!\"
岐大夫让她把剩下的三付药吃完,注意饮食,别贪凉。挂了电话,学徒好奇地问:\"师父,她这明明是上火的症状,您怎么反而用了附子、肉桂这些热药呢?\"
岐大夫翻开《本草纲目》,指着附