笔趣库小说网 > 历史军事 > 中国野史大甩卖 > 第12章 江东造船业

第12章 江东造船业(1 / 2)

一、濒海立国:东吴的生存抉择

建安十三年(公元208年),赤壁之战的熊熊烈火映红长江江面。这场以少胜多的战役,不仅让孙权坐稳江东,更让他意识到一个残酷现实:若想抗衡曹操的北方铁骑,唯有发挥“舟楫之便”。《三国志·吴主传》载,战后孙权下令:“舟船为江东之命,宜广造作,勿惜材用。”(舟船是江东的命脉,应大力建造,不必吝惜材料。)

东吴疆域涵盖扬州、交州,海岸线绵延数千里,却面临两大困境:其一,北方政权封锁长江,陆地扩张受阻;其二,内部山越叛乱频发,需跨海征剿。这种地缘压力,倒逼孙权将目光投向海洋。据《吴书》记载,他曾亲自视察建安郡(今福建福州)造船厂,指着工匠说:“此辈乃孤之长城也。”

二、船坚器利:军工技术的飞跃

孙权时期的造船业,堪称三国时代的“超级工程”。据《太平御览》引《武昌记》,武昌(今湖北鄂州)樊口的船坞“可容大舰三十,小舫百数”,工匠达数千人。最具代表性的当属“长安”“青龙”号楼船,《江表传》描述其“高十余丈,上置飞阁,可载三千人”,船身以铁钉钉合,桐油灰填缝,抗风浪能力远超同期船只。

技术创新更令人惊叹:

1.船尾舵的改良:出土的东吴陶船模型显示,其船舵已采用“平衡舵”设计,转向效率提升数倍,此技术领先欧洲近千年。

2.多桅帆船的普及:《南州异物志》记载,东吴商船“其四帆不正前向,皆使邪移,相聚以取风”(四帆可多角度调整,提升风力利用效率)。

3.水密隔舱技术:1975年泉州出土的东吴古船,证实当时已采用隔舱板分隔船舱,即便局部破损也不致沉没。

这些技术突破,让东吴水军拥有“一日千里”的机动能力。《吴录》载,嘉禾元年(公元232年),孙权派将军周贺跨海远征辽东,船队“乘风破浪,旬日而至”,震惊曹魏。

三、跨海拓疆:从夷洲到辽东的战略布局

孙权的海洋野心,首先体现在领土扩张上。黄龙二年(公元230年),他派卫温、诸葛直率甲士万人抵达夷洲(今台湾)。《临海水土志》详细记载了此次航行:“从章安(今浙江台州)东行,历海岛,得夷洲,土无霜雪,草木不死。”(从章安向东航行,经过海岛,抵达夷洲,此地气候温暖,草木常青。)

这次行动虽因“士卒多染瘴疠,十不存一”被迫撤回,但意义深远:它是大陆政权首次对台湾的官方经略,比元朝设澎湖巡检司早了近千年。更隐秘的动机是获取人口——《三国志》载,卫温带回“夷洲数千人”,补充因战争损耗的劳动力。

向北,孙权则试图联合辽东公孙渊制衡曹魏。嘉禾二年(公元233年),他派张弥、许晏率船队载“金宝珍货,九锡备物”册封公孙渊。《魏略》讽刺此举“如以羊饲虎”,果然公孙渊反杀吴使,吞并财物。但孙权并未气馁,次年又派船队绕开山东半岛,直抵高句丽,开辟了东北亚航线。

四、暗流涌动:造船业背后的民生代价

大规模造船对东吴百姓而言,却是沉重负担。《三国志·华核(hé)传》记载,工匠“昼夜劳作,冬不得暖,夏不得凉,死者相枕”。更严重的是木材消耗,《吴地记》称,为

最新小说: 直播续命被狙击,榜一大哥火葬场 硬汉冷淡绝嗣?怎么她一胎又一胎 退婚三个童养夫,阴戾池爷宠我入骨 闪婚而已,别失控 跑路三年后,崽她爸成了顶头上司 暗宠成真,京圈太子他上了瘾 哑奴带崽改嫁,清冷权臣悔疯了 萌宝在末世抱大腿后,全家后悔了 小姑奶奶下山了,在桥洞底下摆摊算命 我是快穿大佬,有亿点点钱怎么了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