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20章 淝水之战(2 / 3)

子:苻坚逃到淮河岸边,见渔夫撑船过来,竟跪下求渡河。渔夫认出他是前秦皇帝,故意唱:“北风紧,胡骑奔,苻坚爹娘哭断魂。”苻坚又羞又气,差点跳河。

四、屐齿之折的真性情

谢安在淝水之战中的“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”,藏着不为人知的真性情。驿使送来捷报时,他正跟客人下棋,看完军报就放旁边,接着落子。等客人走了,他回内室过门槛,因为太高兴,木屐的齿都撞断了还没察觉。《晋书》原文:“既罢,还内,过户限,心喜甚,不觉屐齿之折。”

性情背后的门道:

1.泰山崩于前:谢安清楚“主少国疑”,自己要是先慌了,朝野肯定乱,所以用下棋稳人心,这是政治家的定力;

2.屐齿之折:回屋后的失态,才见真性情——他不是没感情,只是把狂喜压在心里,没人时才释放;

3.魏晋风流:这种“外冷内热”,正是魏晋名士的特点——表面清谈避世,实则心里装着天下。

五、王谢堂前的权力经

淝水之战后,谢氏家族风光无两。谢安升为太傅,谢玄封康乐公,谢家子弟遍布朝堂。但谢安明白“盛极必衰”的道理,暗中玩起“平衡术”——既保司马氏的皇位,又跟琅琊王氏、龙亢桓氏等大族联姻,搞起“士族共治”。

治世的几把刷子:

1.虚己容物:谢安掌权后不搞派系,连以前的政敌桓冲都能和睦相处,当时人夸他“肚量大如海”;

2.不恋权柄:仗刚打完,他就让谢玄交出兵权,自己申请去广陵镇守,免得重蹈庾氏、桓氏的覆辙;

3.文化护体:谢安精通玄学,常跟王羲之的儿子王献之谈诗论文,用文化影响力巩固地位,这叫“以柔克刚”。

有件事特别妙:桓冲死后,谢安把他的小儿子桓胤收为义子,当亲儿子养。当时人感叹:“安石公这招,既安了桓氏的心,又得了天下的人心,高啊!”

六、江左风流的绝唱

谢安的一生,是“隐与仕”的完美故事。年轻时隐居东山,跟王羲之等名士“出则渔樵耕读,入则谈玄论道”;中年出山,用“围棋赌墅”的从容化解国难,把“魏晋风度”推到了顶峰。

谢安说过的那些话:

-“安石不出,如苍生何?”(白话:我要是不出山,天下百姓可怎么办?)

-“每与亲友别,辄作数日恶。”(白话:每次跟亲友分开,都得难受好几天。)

-“秦兵虽众,然众而无序,不足畏也。”(白话:前秦军队虽多,但乱糟糟的,没啥可怕的。)

这些话里,有儒家的担当,也有道家的超脱,正是东晋士大夫的精神写照——既想匡扶社稷,又向往归隐山林,在矛盾里找平衡。

七、淝水战后的天下局

淝水之战的胜利,让东晋又多活了四十年,还改变了历史走向。要是苻坚南下成功,中原文化可能提前跟胡人文化碰撞;可谢安赢了,华夏文明在江左保住了,还为后来的隋唐统一埋了伏笔。

这场仗的深远影响:

1.文化火种:王羲之的书法、陶渊明的田园诗、顾恺之的绘画,都是在东晋庇护下发扬光大的;

2.民族融合:北方流民和江南土着慢慢融合,形成了独特的“江左文化

最新小说: 直播续命被狙击,榜一大哥火葬场 硬汉冷淡绝嗣?怎么她一胎又一胎 退婚三个童养夫,阴戾池爷宠我入骨 闪婚而已,别失控 跑路三年后,崽她爸成了顶头上司 暗宠成真,京圈太子他上了瘾 哑奴带崽改嫁,清冷权臣悔疯了 萌宝在末世抱大腿后,全家后悔了 小姑奶奶下山了,在桥洞底下摆摊算命 我是快穿大佬,有亿点点钱怎么了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