开元盛世气象新,斗鸡走马遍帝京。
一朝渔阳鼙鼓响,繁华落尽叹伶仃。
老翁细说当年事,泪洒青灯忆旧盟。
莫谓浮生如一梦,兴亡尽在笑谈中。
列位看官,这章咱要讲的这段故事,与一位曾在长安城里名噪一时的人物有关。此人非文非武,亦非官非宦,说起来不过是个弄鸡的童子,却曾得天子宠爱,享尽荣华富贵,后来又历经沧桑,看透世事兴衰。这正是:“少时斗鸡金明殿,老来枯坐青灯前。”列位且安坐,听在下细细道来这《东城老父传》中贾昌贾公子的前尘往事。
话说大唐自太宗皇帝贞观之治,经高宗、武后,到了玄宗李隆基手里,已是开元天宝年间,真个是四海升平,八方来朝。长安城里更是车水马龙,繁华似锦,东西两市商贾云集,朱雀大街人潮如织。上至王公贵族,下至贩夫走卒,各有各的营生,各有各的乐子。要说当时长安最时兴的乐子是啥?不是听曲儿,不是看戏,却是——斗鸡!
列位您道这斗鸡有何趣味?殊不知,当时上至天子,下至庶民,无不为这雄鸡争斗之事痴迷。玄宗皇帝李隆基,年轻时励精图治,开创开元盛世,可到了晚年,却也不免耽于享乐。他在宫中立了个“鸡坊”,搜罗天下良种斗鸡,更选了五百小儿专门驯养。这鸡坊之中,斗鸡皆披金戴银,那鸡冠子用彩绸扎起,鸡爪上套着铜爪套,走起路来昂首挺胸,威风凛凛。每逢斗鸡之日,玄宗必登兴庆宫勤政务本楼观看,有时一看就是一整天,连朝政都暂且抛在一边。
闲话少叙,且说这鸡坊之中,有个小儿名叫贾昌,长安宣阳里人氏。这贾昌生得眉清目秀,手脚麻利,更有一桩绝技——最会相鸡、驯鸡。他父亲本是鸡坊里的老卒,贾昌自小在鸡群里打滚,耳濡目染,对鸡的习性了如指掌。哪只鸡勇猛,哪只鸡狡猾,哪只鸡耐力好,哪只鸡善啄击,他一眼便能看出。更奇的是,他驯鸡有术,那些桀骜不驯的雄鸡,到了他手里,不出十日,便能服服帖帖,闻令而动。
开元十三年,玄宗皇帝要在泰山举行封禅大典,这可是天大的事!天子车驾东巡,随行的除了文武百官,还有那鸡坊的五百斗鸡和驯鸡小儿。当时贾昌年方十三,也在随行之列。一路之上,风餐露宿,可到了泰山脚下,玄宗一时兴起,要看看斗鸡取乐。众小儿各显其能,唯有贾昌所驯之鸡,不仅斗得勇猛,更是听他号令,或进或退,或攻或守,如同军阵一般。玄宗龙颜大悦,当场赏赐贾昌布帛百匹,更夸他“神鸡童”。
封禅归来,贾昌的名声便在长安城里传开了。玄宗更是对他宠爱有加,常召他入宫,陪在左右。有时玄宗在便殿与诸王宴饮,贾昌便站在一旁,看他逗鸡;有时玄宗出游曲江池,贾昌便骑马随驾,手中牵着最神骏的几只斗鸡。那时候的贾昌,真个是“少年得意马蹄疾”,穿的是锦袍玉带,吃的是山珍海味,出入宫禁如履平地,连王公大臣见了他,也要客气三分。
列位您道这是为何?皆因玄宗爱屋及乌,对这能逗他开心的“神鸡童”另眼相看。贾昌的父亲也因此沾光,从鸡坊老卒升为京营小校,家里更是奴仆成群,良田千亩。长安城里的百姓见了,都羡慕不已,编了首民谣唱道:“生儿不用识文字,斗鸡走马胜读书。贾家小儿年十三,富贵荣华代不如。”这正是:“君恩如流水,一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