笔趣库小说网 > 历史军事 > 中国野史大甩卖 > 第3章 赵普献策平南汉 半部论语治天下

第3章 赵普献策平南汉 半部论语治天下(3 / 4)

,村头的私塾中传来朗朗书声,一派太平景象。赵匡胤心中高兴,对陪同的赵普道:“爱卿看,这便是你说的‘为政以德,譬如北辰’吧?”

赵普躬身道:“此皆陛下圣德所致,臣何功之有?”

赵匡胤摇摇头:“不然。若无爱卿辅佐,朕纵有治国之心,也无治国之策。你说用半部论语治天下,如今看来,真是所言非虚啊!”

两人正说着,忽听得前方传来争吵声。走近一看,原来是两个村民为了一堵墙的地界争执不休。赵普走上前,问明缘由,对两人说道:“《论语》云:‘君子和而不同,小人同而不和。’你们都是乡里乡亲,何必为了一墙之地伤了和气?各退三尺,不就好了吗?”

两人听了,面有惭色,果然各自退让,和好如初。赵匡胤见状,更是对赵普佩服不已。

随着岁月流逝,赵匡胤对赵普的信任与日俱增。朝中大小事务,他总要先征求赵普的意见。甚至连皇位继承这样的大事,也与赵普商议。

开宝六年(公元973年),赵匡胤将赵普召入宫中,屏退左右,低声道:“爱卿,朕近来常感身体不适,万一有个三长两短,这江山……”

赵普不等他说完,便跪倒在地:“陛下春秋鼎盛,何出此言?然天下社稷为重,臣以为,当立皇弟光义为储君。”

赵匡胤叹了口气:“朕也有此意,只是……”他欲言又止,眼中闪过一丝忧虑。

赵普明白他的心思,奏道:“陛下还记得‘金匮之盟’吗?当年杜太后临终前,曾命臣写下盟约,言陛下百年之后,当传位于光义,光义传于廷美,廷美传于皇子德昭。此乃太后遗命,陛下当遵之。”

“金匮之盟”是建隆二年(公元961年),杜太后病重时,召赵普入宫,命他写下的盟约,藏于金匮之中,故有此名。赵匡胤听了赵普的话,点点头:“爱卿所言是也。只是此事关乎国本,不可轻泄。”

赵普叩首道:“臣明白。陛下放心,臣定当辅佐光义殿下,保我大宋江山永固。”

正是由于赵普的坚持,赵匡胤最终确立了其弟赵光义的继承权,是为后来的宋太宗。这一决定虽然在日后引发了“烛影斧声”的千古疑案,但在当时,却稳定了大宋王朝的政治局面。

然而,伴君如伴虎。随着赵普权势日盛,朝中也出现了一些反对他的声音。有人弹劾他贪赃枉法,有人指责他专权跋扈。赵匡胤虽然信任赵普,但为了平衡朝局,也不得不做出一些姿态。

开宝六年八月,赵匡胤以“藩镇世袭,货赂公行”为由,免去了赵普的枢密使职务,让他出知河阳三城(今河南孟州)。赵普接到任命,毫无怨言,坦然赴任。临行前,赵匡胤亲自为他送行,握着他的手道:“爱卿暂且外放,待朝堂安定,朕再召你回来。”

赵普叩首道:“臣遵旨。陛下保重龙体,臣在地方,亦当为陛下分忧。”

望着赵普远去的背影,赵匡胤心中百感交集。这位跟随他多年的谋士,虽然有时专断,但对大宋的忠心却是毋庸置疑的。他知道,赵普这一去,或许再也回不来了,但“半部论语治天下”的佳话,却将永远流传下去。

赵普虽然离开了中枢,但他以儒家思想治国的理念,却深深影响了大宋王朝。此后的宋朝皇帝,大多遵循“重文轻武”的国策,使得儒学在

最新小说: 他说不爱,婚后却沦陷了 把神明追求到手后 大秦:扶苏!手握三十万还不反? 在古早师徒文里当咸鱼 夺春情 招个赘婿冲喜,开局就想给小姐打针? 大乾边关一小卒 穿到原始大陆搞基建 水浒:我在梁山当绿茶 将门:爷爷莫慌,老子真无敌了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