笔趣库小说网 > 历史军事 > 中国野史大甩卖 > 第9章 清明上河图里的大宋繁华

第9章 清明上河图里的大宋繁华(1 / 4)

北宋神宗元丰初年(公元1078年),山东诸城的潍河码头上,一个少年正趴在货栈的木板上涂画。他叫张择端,字正道,父亲是漕运栈的账房先生。此刻他笔下的漕船帆樯林立,纤夫们弓着背拉纤的姿态被勾勒得入木三分,连船头鸱(chi)吻雕塑的鳞爪都清晰可见。

要探寻张择端的绘画基因,得从他的家世说起。张氏本是齐鲁望族,先祖为东汉经学家,以\"通图纬之学\"闻名,父亲张去华虽只是州县小吏,却藏有吴道子《送子天王图》的摹本。这种\"儒门绘事\"的家学渊源,让张择端从小就对\"形神兼备\"有独特理解——他十二岁时画的《牧牛图》,牛尾甩动的弧度与牧童吆喝的神态竟能呼应成趣,被乡邻称作\"活画\"。

元丰四年(1081年),十三岁的张择端做出了一个改变命运的决定:跟着北上的漕船去汴京。诸城到汴京八百里水路,他趴在船头画了一路:泗水的驳船如何过闸,汴河的漕舟怎样转舵,甚至连船工补帆时麻绳的缠绕方式都记录在纸。当船驶入汴京外城的通津门时,他被眼前的景象惊呆了——二十余丈宽的汴河上,粮船、商船、客船首尾相接,码头上搬运的脚夫、吆喝的商贩、查验的税吏构成了动态的画面,这不正是他日夜想画的\"活世界\"吗?

元佑元年(1086年),十八岁的张择端考入翰林图画院,成了一名\"艺学\"(初级画师)。当时的画院正处于鼎盛期,李公麟的白描、崔白的花鸟、郭熙的山水各领风骚。但张择端偏偏不走寻常路,别人在画院临摹古画,他却揣着纸笔溜出城门,在汴河两岸画速写。他画茶馆里说书人拍醒木的瞬间,画绸缎庄伙计抖开蜀锦的褶皱,画相扑手扭打时腰带的飘动,这些\"不入流\"的市井题材,被同僚嘲笑为\"皂隶画\"。

但张择端有自己的坚持。他发现画院的《营造法式》虽详细记载了建筑规制,却缺乏生活化的细节——比如酒楼的望板如何彩绘,肉铺的吊钩怎样悬挂,甚至连挑夫扁担的弧度都没有标准图。于是他独创\"三维记录法\":先用炭笔勾勒轮廓,再用墨色分染明暗,最后用小注标明尺寸——他画的《十字街铺席图》里,绸缎庄的幌子高五尺三寸,茶肆的栏杆间距恰好一尺,这种精确到寸的写实主义,在写意为主的宋代画院显得格外另类。

最绝的是他对\"动态捕捉\"的研究。为了画好马夫牵马的动作,他在驿站蹲守三天,记录下马匹起步时前蹄抬起的角度、马尾摆动的幅度与马夫缰绳的拉力关系;为了弄清漕船过闸时的水流变化,他跑到汴河上的广济闸,用竹竿测量不同水位下的流速,在画稿上标注\"水急则帆张七分,水缓则帆张九分\"。这种近乎偏执的细节控,为日后《清明上河图》的创作打下来坚实基础。

宣和元年(1119年),四十岁的张择端接到了一个特殊任务:绘制一幅展现汴京盛景的长卷。此时的北宋虽已危机四伏,但汴京仍是\"人口百万,富丽天下\"的超级都市。张择端没有选择常见的皇家题材,而是将视角投向了汴河两岸的市井生活——他要画一幅\"大宋的Vlog\",用画笔记录这个时代的呼吸。

创作过程就像现在的\"纪录片拍摄\"。张择端在汴河沿岸租了个小屋,每天天不亮就带着画具出门,从外城的虹桥画到内城的

最新小说: 六国派我当间谍,接头人是秦始皇 凯旋回朝背叛我,我转头迎娶公主 李龙鳞苏凤翎 崇祯之军火大明 龙吟壮歌 从抽卡开始做皇帝 你管这叫恋爱选项? 红楼兵仙 卧底回来后被病娇抱回家了 寒门小厨娘:夫君是探花