笔趣库小说网 > 历史军事 > 中国野史大甩卖 > 第12章 永乐迁都定北京

第12章 永乐迁都定北京(2 / 4)

要严格控制火候,一窑砖烧下来,往往只剩三成能用。这些砖由大运河运到北京,每块砖上都刻着窑工的名字,出了问题能直接找到人。

木材的来源更遥远。四川、贵州的深山里,盛产金丝楠木,这种树高达数十丈,要上百人才能合围。官府派来的监工拿着鞭子,逼着山民们腰系绳索爬上树梢,先砍断树枝,再一点点把树干放倒。有本叫《冬官记事》的书里写:\"入山一千,出山五百\"——每根楠木运出来,都要搭上人命。这些木头顺着长江、运河往北运,有时堵在河道里,整个船队要等上数月。

北京城的布局很有讲究。陈珪按照\"左祖右社,面朝后市\"的古制,在宫城左边建了太庙(祭祖),右边建了社稷坛(祭土地),前面是朝廷衙署,后面是商业区。有个外国使臣记载,施工时每天都有\"阴阳先生\"拿着罗盘校准方位,要是哪个建筑的角度偏了一分,就得推倒重来。最神奇的是中轴线——从永定门到钟楼,整整八公里长,误差不超过三米,据说这是用\"勾股定理\"一点点量出来的。

建宫殿用的石头,大多来自房山大石窝。有块铺在太和殿门前的\"云龙石雕\",长十六米,重两百多吨,光运输就用了两万民工。他们在冬天往路上泼水结冰,再用滚木一点点挪动,整整花了二十八天才运到紫禁城。

永乐十八年(1420年)十一月,北京宫殿正式建成。朱棣下旨:明年正月初一,在北京奉天殿举行朝贺大典,改北京为\"京师\",南京为\"留都\"。消息传开,南京的官员们炸开了锅——谁愿意背井离乡去那北风呼啸的地方?

户部尚书夏原吉想出个主意:让四品以上官员全家搬迁,五品以下只带随从,家属留在南京。可还是有人不愿意走。翰林院学士解缙偷偷对人说:\"北方苦寒,又缺粮食,迟早要出问题。\"这话传到朱棣耳朵里,后来解缙被贬到交趾(今越南),据说就跟反对迁都有关。

迁都最麻烦的是粮食供应。北京周围的耕地不够多,每年要从江南运四百万石粮食过来,全靠大运河。负责漕运的平江伯陈瑄(xuān)把运河疏通了一遍,还发明了\"兑运法\"——让农民把粮食交到运河沿岸的粮仓,再由官军负责北运。有个漕工的歌谣是这么唱的:\"漕船摇啊摇,摇到通州桥,三年两载不回家,老娘哭断腰。\"

北京城的百姓也有自己的烦恼。为了扩建城区,不少人家的房子被拆了,官府给的补偿少得可怜。有个叫王二的铁匠,祖辈住在王府井(当时叫\"十王府街\"),房子被拆后只能搬到城外,他对着城墙哭:\"皇上要建金銮殿,就不管我们小老百姓的死活了?\"

永乐十九年正月初一,迁都大典如期举行。朱棣穿着十二章纹的衮(gun)服,登上奉天殿的宝座,接受百官朝拜。礼炮声震得琉璃瓦嗡嗡作响,可就在庆典进行到一半时,突然狂风骤起,夹杂着冰雹砸下来,把殿角的旗帜都撕裂了。有个胆小的官员吓得瘫在地上,嘴里念叨着:\"上天发怒了,上天发怒了!\"

奇怪的还在后面,四月初八那天,雷雨交加,紫禁城的三大殿(奉天殿、华盖殿、谨身殿)突然起火,火光冲天。朱棣正在偏殿处理政务,听说后跌跌撞撞跑出来,望着熊熊大火直跺脚:\"是朕错了吗?是朕不该迁都吗?\"

最新小说: 闪婚成宠:全能娇妻杀疯了! 中年离婚,我嫁豪门红遍全网 大明,我来了! 暴君登基横扫九州 大周:帝国之王霸天下 第一权臣 修仙界最沙雕的女魔头,竟是我 唐时明月宋时关 人在贞观,科学破案 攻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