正统十四年(1449年)八月,宣府城外的野草已被马蹄踏成烂泥。十万明军像条首尾不能相顾的长蛇,在连绵秋雨中踉跄前行。朱祁镇坐在颠簸的龙辇里,掀开轿帘望见的,是士兵们一张张菜色的脸——他们已经三天没正经吃过饭了。
大军出居庸关时还是晴空万里,可刚过怀来,就下起了瓢泼大雨。《明实录》记载"军士被雨,衣甲尽湿,冻馁(něi)死者甚众",但王振似乎毫不在意。当锦衣卫指挥使马顺劝他"暂驻宣府避雨",这位"王先生"竟勃然大怒:"瓦剌人就在身后,你想让陛下被俘虏吗?"
其实王振心里打的还是老家的主意。大军原定直奔大同,他却突然下令改道蔚州——那里是他的故乡,他想让皇帝"驾临"自家府邸,好让乡亲们瞧瞧他的风光。可走了没两天,他又变卦了:"秋收在即,大军踏坏庄稼可不好。"硬是让队伍原路返回。这一来一回,不仅浪费了宝贵的时间,还把明军逼到了绝境。
有个叫袁彬的小官,当时在锦衣卫当差,后来写了本《北征事迹》,里面记了件怪事:改道那天夜里,有个老兵突然发疯,抱着一棵大树哭喊:"我看见土木堡那边有无数冤魂!"王振听说后,当即让人把老兵拖出去斩了,还骂道:"妖言惑众,动摇军心!"刚处斩了这个士兵,前方就传来急报——瓦剌骑兵已经追上了后卫部队。
八月十三日,明军行至鹞儿岭(今河北涿鹿西北)。这里两山夹一谷,本是设伏的好地方,可王振连侦查都没做,就催着大军往里钻。刚过岭口,两侧山上突然滚下巨石,紧接着箭如飞蝗般射来——也先的主力早就等在这儿了。
西宁侯宋瑛、武进伯朱冕率军迎战,可士兵们饿的饿、病的病,手里的刀都快举不动了。宋瑛挥舞长枪杀了三个瓦剌兵,最终还是被乱箭射穿了胸膛。朱冕的坐骑被绊倒,他徒步砍杀十余人,直到力竭被斩。《明史》里说"此役死者三万余",袁彬在回忆录里更具体:"尸积如山,溪水为之变红,岭上石缝中犹有血痕。"
败报传到朱祁镇耳中时,他正在龙辇里吃王振递来的糕点。小皇帝吓得把点心掉在地上,结结巴巴地问:"王先生,这可如何是好?"王振拍着胸脯保证:"陛下莫怕,咱们还有大军在,到了土木堡就安全了。"
可他不知道,土木堡根本不是什么安全的地方。那是个高岗,四周没有水源,唯一的河流在十五里外的麻林口,还被瓦剌人提前占领了。当明军退到土木堡时,就像一群被赶进瓮里的老鳖。
八月十四日清晨,瓦剌军开始合围。也先派使者来"议和",王振竟信以为真,下令士兵们放下武器,去麻林口取水。《天顺日录》里说,当时"军士争奔河涧,行伍大乱",瓦剌骑兵突然从两侧冲出,明军"裸袒相蹈藉,死者蔽野"。
王振这时候还在摆架子。他的帐篷里藏着几桶水,却不肯分给士兵,只给朱祁镇端去一碗。小皇帝看着碗里浑浊的水,突然哭了:"王先生,要是听了邝尚书的话,咱们也不会落到这般田地。"邝埜(kuàngyě)就是当初反对亲征的兵部尚书,早在宣府就被王振逼得跪在泥里,最后累死在军中。
正午时分,瓦剌军发起总攻。王振想乘着自己的轿子逃跑,可刚掀开帘子,就被一个叫樊忠的护卫将军拦住了。这樊忠是英宗的侍卫,早