”,而是标志着晚清军事体系的根本变革——由“中央军(绿营、八旗)为主”转向“地方军为主”,由“世兵制”转向“募兵制”。
在此之前,清廷的军事力量牢牢控制在中央手中,地方不得私设军队。但湘军“兵为将有”的体制,使军队成为将领的私人势力——士兵只知有将领,不知有朝廷;将领只知有曾国藩,不知有皇帝。这种格局,在镇压太平天国后进一步强化,李鸿章的淮军、袁世凯的新军皆循此例,最终导致晚清“军阀割据”的局面。
从政治层面看,湘军将领多出身士绅,立功后纷纷进入官场:曾国藩官至两江总督、直隶总督,胡林翼任湖北巡抚,左宗棠任闽浙总督,刘长佑任广西巡抚……形成了“湘军集团”,取代了传统的“满蒙权贵”与“科举官僚”,成为晚清政治的核心力量。他们不仅掌握军权,还推动洋务运动(如曾国藩办安庆内军械所),深刻影响了中国近代化进程。
民间对湘军的评价则褒贬不一。支持湘军者称其“荡平发匪,复我孔教”,如王闿运在《湘军志》中赞:“湘军之兴,挽清室于既倒,存华夏之文脉。”批评者则斥其“屠城掠地,残暴不仁”,如太平天国忠王李秀成在《自述》中写道:“湘军攻安庆,三日不封刀,男女老幼死者十余万,实为酷虐。”而曾国藩“屡败屡战”的坚韧、“修身齐家”的自律,更成为后世士人的精神偶像,毛泽东曾评价:“予于近人,独服曾文正。”
咸丰六年(1856年),天京事变爆发,太平天国由盛转衰,而湘军则在与太平军的拉锯中不断壮大。至同治三年(1864年)攻陷天京时,湘军已发展为拥兵十余万的庞大武装,成为清廷无可替代的“国之干城”。曾国藩练湘军的这一步,本是为挽救清王朝,但地方势力的崛起,最终将在半个世纪后,彻底终结帝制时代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