笔趣库小说网 > 历史军事 > 中国野史大甩卖 > 第60章 左宗棠收复新疆

第60章 左宗棠收复新疆(1 / 3)

新疆,古称\"西域\",自乾隆年间平定准噶尔部后纳入中国版图,设伊犁将军管辖。然而,咸丰、同治年间,清廷内困于太平天国与陕甘回民起义,无暇西顾,新疆局势渐趋失控。同治三年(1864年),新疆各族民众爆发反清起义,各地豪强趁机割据,形成多个互不统属的政权。

就在此时,外部势力乘虚而入。同治四年(1865年),中亚浩罕汗国(今乌兹别克斯坦境内)军官阿古柏(穆罕默德·雅霍甫)受割据势力邀请,率军入侵新疆,先后攻占喀什噶尔、叶尔羌、和田等地。同治六年(1867年),阿古柏建立\"哲德沙尔汗国\"(意为\"七城之国\"),自立为汗,实行残暴统治,\"赋税苛重,民不聊生,各族百姓多逃往戈壁躲避\"(《新疆图志·武功志》)。

这期间沙俄动作不断。同治十年(1871年),沙俄以\"替清廷代收伊犁\"为名,出兵占领伊犁九城,声称\"俟中国克复乌鲁木齐、玛纳斯等城,当即交还\"(《中俄北京条约》附约)。实则暗中扶持阿古柏,企图以伊犁为据点,逐步蚕食新疆。至同治十三年(1874年),阿古柏已控制新疆南路全部及北路大部,沙俄占据伊犁,新疆几乎沦为异域,正如左宗棠在奏折中痛陈:\"新疆不复,则蒙古不安,匪特陕甘山西各边时虞侵轶,即直北关山,亦将无晏眠之日。\"(《左文襄公全集·奏稿》)

新疆危局牵动朝野,但清廷此时正面临另一场危机——同治十三年(1874年),日本出兵台湾,虽最终以赔款撤军告终,却引发了关于\"海防\"与\"塞防\"的激烈争论。直隶总督李鸿章认为,\"新疆不复,于肢体之元气无伤;海疆不防,则心腹之大患愈棘\",主张暂停西征,将经费用于建设海军,\"暂弃新疆,专顾海防\"(《李文忠公全集·奏稿》)。

此言论一出,立即遭到左宗棠的驳斥。光绪元年(1875年),左宗棠上《复陈海防塞防及关外剿抚粮运情形折》,直言:\"东则海防,西则塞防,二者并重,不可偏废。\"他强调新疆的战略价值:\"新疆幅员万里,矿产丰饶,畜牧蕃息,实为聚宝之区。若拱手让人,则俄人得寸进尺,必欲据我蒙古,直逼京师,彼时海防亦难保全。\"(《左文襄公全集·奏稿》)

左宗棠的论证切中要害。清廷最终采纳其主张,任命左宗棠为钦差大臣,督办新疆军务,\"速筹进兵,早复失地\"。这场争论的实质,是近代中国在边疆危机中如何分配有限资源的战略抉择,而左宗棠的坚持,为保住六分之一的国土奠定了基础。

收复新疆,难度非常大。新疆地处偏远,沙漠戈壁占其大半,\"千里无人烟,饮水奇缺\";阿古柏军配备洋枪洋炮,且有沙俄暗中支持;清军则需从陕甘调兵,粮饷转运耗费巨大。左宗棠深知此战\"非速战可胜,非久备不可\",故提出\"缓进急战\"的战略:先筹粮饷、练军队、修道路,待准备万全后,集中兵力速战速决。

筹粮是首要难题。左宗棠算了一笔账:西征大军约七万人,每人每日需粮一斤,一年即需粮近三千万斤。他派人分赴甘肃、宁夏、内蒙古等地采购,又在哈密屯田,\"兵民共耕,岁收粮食数万石\"(《左文襄公年谱》)。为运粮,他建立了四条运输线,其中从包头至古城(

最新小说: 暴君登基横扫九州 大周:帝国之王霸天下 大明,我来了! 女帝:别闹,朕怀孕了! 人在贞观,科学破案 流放抄家?玄学老祖囤货算卦飒翻天! 你管这叫恋爱选项? 寒门状元 穿成星际天赋废,靠种田养家糊口 第一权臣