笔趣库小说网 > 历史军事 > 中国野史大甩卖 > 第72章 光绪慈禧相继崩

第72章 光绪慈禧相继崩(2 / 3)

未落便昏迷过去。午时三刻,这位统治中国近半个世纪的太后,在仪鸾殿咽下最后一口气,终年七十四岁。临终前,她留下遗诏:\"此后军国政事,由摄政王裁定,遇有重大事件,必须请皇太后懿旨,由摄政王随时面请施行。\"(《清实录》)白话的意思是:今后的军国大事,由摄政王决定,遇到重大事件,必须请示皇太后的旨意,由摄政王随时当面请示后施行。这份遗诏,为日后隆裕与载沣的权力之争埋下伏笔。

两宫在二十四小时内相继离世,消息传出,朝野震动。北京城家家户户门口挂起白幡,却难掩人心惶惶。内阁学士文海在日记中写道:\"国无长君,主少国疑,外有列强环伺,内有革命党蠢动,恐祸不远矣。\"(《文海日记》)

袁世凯的心腹们纷纷打探消息,这位被载沣痛恨的军机大臣,此刻如坐针毡。他托张之洞向载沣求情,希望能保全职位,却被载沣厉声回绝:\"袁世凯戊戌年间背叛皇上,罪该万死!\"(《载沣日记》)张之洞劝道:\"此时诛杀大臣,恐动摇军心,不如暂贬斥之。\"最终,载沣以\"足疾\"为由,将袁世凯罢黜回河南彰德。

在上海,《申报》刊登了光绪与慈禧的遗像,街头巷尾议论纷纷,有人说\"皇上是被太后害死的\",有人叹\"这下朝廷要变天了\"。革命党人黄兴在香港读到消息,对胡汉民说:\"清廷失其主,正是举事的好时机!\"(《黄兴年谱》)而立宪派张謇则忧心忡忡,他致电载沣:\"请速开国会,行宪政,以安民心。\"

英国公使朱尔典向伦敦报告:\"中国权力真空,可能引发内乱,建议增兵保护侨民。\"(《英国蓝皮书》)日本驻华武官青木宣纯则密切关注北洋军的动向,他在给军部的信中写道:\"袁世凯虽去,但其势力仍在,载沣难以完全掌控军队。\"

十月二十三日,溥仪的登基大典在太和殿举行。三岁的小皇帝被父亲载沣抱在怀里,面对黑压压的文武百官,吓得哇哇大哭。载沣只能在他耳边哄道:\"别哭,别哭,快完了,快完了!\"(溥仪《我的前半生》)这句无心之言,竟成了清王朝的谶语。

载沣摄政后,试图延续慈禧晚年的新政,以挽救王朝颓势。他下令\"继续筹备立宪\",并加快编练新军。但他缺乏慈禧的政治手腕,又急于集权,很快陷入困境。

在军事上,载沣任命弟弟载洵为海军大臣,载涛为军咨大臣,试图掌控军权,却引起北洋系将领的不满。段祺瑞、冯国璋等袁世凯旧部,表面服从,暗中却与彰德的袁世凯保持联系。张之洞曾劝载沣:\"治军当用人才,不论文武,不问亲疏。\"(《张文襄公全集》)但载沣听不进去,反而罢免了北洋系的骨干铁良,进一步激化了矛盾。

在政治上,载沣虽重启立宪,却坚持\"皇族集权\"。宣统元年(1909年),各省咨议局成立,立宪派纷纷要求速开国会,载沣却以\"筹备未竣\"为由拖延。张謇在江苏咨议局会议上怒斥:\"朝廷无立宪之诚,百姓有革命之心!\"(《张謇日记》)部分立宪派开始转向革命,为后来的辛亥革命埋下伏笔。

经济上,新政的巨额开支让财政雪上加霜。为弥补亏空,载沣推行\"铁路国有\"政策,将各省商办铁路收归国有,却暗中抵押给列强,引发四川保路运动

最新小说: 人在贞观,科学破案 第一权臣 暴君登基横扫九州 修仙界最沙雕的女魔头,竟是我 寒门状元 大明,我来了! 你管这叫恋爱选项? 流放抄家?玄学老祖囤货算卦飒翻天! 大周:帝国之王霸天下 女帝:别闹,朕怀孕了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