署,他右手被打断两根手指,仍坚持指挥战斗,喊出\"今日之事,有死而已\"的壮语。(《黄兴自述》)起义军与清军激战一昼夜,终因寡不敌众失败,林觉民、方声洞、喻培伦等72名烈士遗骸被葬于黄花岗。
林觉民在起义前写给妻子陈意映的《与妻书》中写道:\"吾充吾爱汝之心,助天下人爱其所爱,所以敢先汝而死,不顾汝也。\"(《林觉民文集》)这封字字泣血的家书在《民立报》刊登后,无数国人读后落泪,连清廷官员都感叹\"革命党人之志可嘉\"。
黄花岗起义的鲜血,成了辛亥革命的催化剂。四川保路运动爆发后,同盟会员龙鸣剑、王天杰率先在荣县宣布独立,建立全国第一个县级革命政权。消息传到武昌,新军工程第八营的革命党人熊秉坤等人决定乘势举事,他们在楚望台军械库的油灯下,传阅着黄兴从香港发来的密信:\"时机已至,速举义旗!\"
宣统三年八月十九日(1911年10月10日)夜,武昌城头的枪声划破夜空。这声枪响,正是同盟会十余年革命浪潮积累的爆发。起义军迅速占领武昌城,成立湖北军政府,推举黎元洪为都督,颁布《鄂州约法》,首次在中国土地上确立了\"主权在民\"的原则。
此时的孙中山正在美国筹募革命经费,从报纸上看到武昌起义的消息,他没有立即回国,而是先赴英、法争取外交支持,直到12月才抵达上海。当他在十六铺码头登陆时,数万民众前来迎接,欢呼声震耳欲聋。黄兴握着他的手说:\"先生归来,革命可成矣!\"
1912年1月1日,孙中山在南京宣誓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,同盟会的十六字纲领终于部分实现。站在总统府的台阶上,他回望过去的艰辛——从檀香山兴中会成立到同盟会东京聚义,从十次起义的失败到武昌起义的成功,无数志士的鲜血终于浇灌出共和之花。
但革命尚未完成。袁世凯篡夺政权后,同盟会改组为国民党,孙中山继续为\"三民主义\"奔走,直到晚年仍告诫同志:\"革命尚未成功,同志仍须努力。\"(《孙中山遗嘱》)而那些在东京黑龙会盟誓的志士,有的成了民国元勋,有的为扞卫共和牺牲,有的则迷失在权力的漩涡中,却都在历史的长卷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记。
同盟会的兴起,不仅是一场政治运动的开端,更是一个民族思想觉醒的标志。它打破了\"君权神授\"的迷信,让\"民主共和\"的观念深入人心,为中国从帝制走向共和铺设了道路。正如孙中山在《民报》发刊词中所预言:\"世界潮流,浩浩荡荡,顺之则昌,逆之则亡。\"这股革命浪潮,终将冲垮旧时代的堤坝,奔向新的未来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