笔趣库小说网 > 历史军事 > 中国野史大甩卖 > 第11章 梳篦祖师爷·赫连勃勃铁梳理丝除垢秽一把木梳顺民心

第11章 梳篦祖师爷·赫连勃勃铁梳理丝除垢秽一把木梳顺民心(1 / 2)

这天下行当,三百六十行,行行都有个开山立派的祖师爷。要说这梳篦一行,从业者供的是位杀人不眨眼的帝王——十六国时期胡夏国主赫连勃勃。您要问了,这暴君怎么成了梳篦祖师?这还得慢慢说起。

赫连勃勃本姓刘,出身匈奴铁弗部,生得身高八尺五寸,腰带十围,面如冠玉却目露凶光。他本是后秦骁骑将军,趁乱世自立为王,在陕北高原筑起统万城,那城墙用糯米汁混合石灰夯筑,硬如铁石,至今遗迹犹存。这位帝王素以残暴闻名,筑城时若锥子能插进城墙一寸,监工就要被活埋;打造兵器时,若弓箭射不穿铠甲,工匠就得人头落地。可谁能想到,这杀人如麻的暴君,竟与梳篦结下不解之缘?

传说赫连勃勃征战关中时,见士兵们栉风沐雨,头发里生满虱子,军心涣散。他忽想起幼年流落民间时,母亲曾用竹片为他梳理头发,便命随军工匠制作梳篦。工匠们用黄杨木削成梳背,竹篾劈成细齿,浸过桐油的篦子能刮净发垢。赫连勃勃亲自设计梳背纹饰,将匈奴狼图腾与汉地云纹融合,制成\"狼云纹\"梳篦,既实用又美观。士兵们用后神清气爽,战斗力大增,从此梳篦成了军队标配。

赫连勃勃的妃子曹氏,在统万城深宫之中,将梳篦改良成发饰。她用金箔包裹梳背,镶嵌绿松石,制成\"金狼头篦\",每逢大典便插于发髻,威仪赫赫。这手艺传至民间,常州匠人得其精髓,终成\"宫梳名篦\"的美誉。

梳篦虽小,却是门精巧的手艺。常州老匠人常说:\"制篦如炼丹,一步走错就见血。\"这行当最凶险的工序叫\"拉篾\",匠人需手持竹片,在三尺长的铡刀上来回拉动,直到篾片薄如蝉翼、宽窄如一。清代《常州赋》记载:\"削竹成篦,朝京门内比户皆为\",这薄薄的篦箕要经七十二道半工序,单是\"编楂\"就有十二道半,稍有不慎就会划破手指,血浸篾片。

赫连勃勃留下的规矩更是严苛:篦齿必须三十六根,暗合天罡之数;梳背弧度要与女子脖颈贴合,名曰\"美人弯\";最绝的是\"火照法\"——将梳篦置于火上烘烤,若出现裂纹,整批货都要付之一炬。这套工艺传至明代,常州匠人又添\"雕花、描花、刻花、烫花、嵌花\"五门绝技,甚至将掐丝珐琅与留青刻竹融入其中,使梳篦成了可把玩的艺术品。

行业里还有个不成文的规矩:集市庙会摆摊,必得梳篦匠先开口吆喝,其他行当方能开市。这源自梳篦\"梳理万物\"的寓意,当年赫连勃勃的军队每到一处,必先派匠人沿街为百姓梳头,既收民心,又宣示权威。

赫连勃勃的梳篦手艺,随着他的铁骑传遍北方。在关中,匠人将梳背雕成战马形状,名曰\"赫连驹\";在河西走廊,篦箕上刻着匈奴文字,成了丝绸之路上的抢手货。到了宋代,常州成了梳篦重镇,西门\"篦箕巷\"、南门\"木梳街\"昼夜响着劈竹声,连宋徽宗的嫔妃都以拥有常州梳篦为荣。

这小小的梳篦,还承载着中国人的情感密码。江南婚俗中,男方下聘有\"子孙梳\",篦齿染成红色,寓意\"一梳梳到底,二梳白发齐眉\";文人雅士则在梳背上题诗作画,陆游就曾在黄杨木梳刻下\"小楼一夜听春雨\",送与红颜知己。

每年农历二月十八和九月廿八,匠人们要在祖师像前摆三牲

最新小说: 穿到原始大陆搞基建 叶青柳月 诡异入侵:假扮插班生的我误入老钱班 逆子,开门!你娘回来整顿家风了 末世大佬穿七零,虐渣打脸样样行 水浒:我在梁山当绿茶 我在大唐行医的那些年 我在大唐开时空超市 星际兽世:万人迷小人类深陷修罗场 火红大明