笔趣库小说网 > 历史军事 > 中国野史大甩卖 > 第17章 颛顼与帝喾:承前启后的神界管理者

第17章 颛顼与帝喾:承前启后的神界管理者(3 / 5)

天帝得知鲧盗取息壤,又因治水不当酿成大祸,震怒不已,派火神祝融下凡,将鲧处死在羽山。鲧临死前,望着滔滔洪水,心中满是不甘,他对天喊道:“我虽治水失败,却有一子名禹,他日他必能完成我的心愿,平息洪水!”说罢,便闭上了眼睛。后来,鲧的尸体三年不腐,天帝派人去检查,竟从他的腹中取出一个婴儿,那便是禹——而禹后来果然继承父志,用疏导之法治理了洪水,成为了一代圣君。

颛顼得知鲧的死讯,心中悲痛,却也明白鲧触犯天条,罪有应得。他站在羽山之巅,望着滔滔洪水,对身边的大臣说:“鲧之过,在蛮干;而洪水之患,非一代能平。待后世有贤能之人,必能解此困局。”不久后,颛顼便将帝位传给了黄帝曾孙、蟜极之子帝喾,叮嘱他“守天地之界,顺日月之序,安万民之心”。

帝喾的出身同样带着神奇。据《史记·五帝本纪》载,帝喾是黄帝的曾孙,蟜极之子,生于高辛(今河南商丘一带),故又称“高辛氏”。他生而通灵,刚落地便能自言其名“俊”,三岁便知稼穑之事,五岁便能分辨星辰方位,十岁时便跟着部落的巫觋学习观测天象。

高辛之地有一座灵台,是古人观测天象的地方。帝喾年少时,常独自爬上灵台,夜观星象,记录日月运行的轨迹。有一次,他在灵台上观测到北斗星的斗柄指向西方,而此时人间正值秋收,可百姓却因不知准确时节,有的提前收割,有的延误时机,导致粮食减产。帝喾心中疑惑,便去问部落的老巫觋:“为何北斗星的方位会变?为何我们不能根据星象来定农时?”老巫觋摇了摇头,说:“星象变化莫测,天神的意志难测,我们只能凭经验判断,哪能精准定夺?”

帝喾不信,依旧每日观测星象。有一夜,他在灵台上睡着了,梦中见到一位身着白衣的神人,神人手持一卷竹简,对他说:“日月运行有常,星辰方位有定,你若能悟透其中规律,便能制定历法,教民农时,这便是你承天之命的职责。”说罢,神人将竹简递给帝喾,帝喾接过一看,竹简上画满了星图和符号,还有关于日月运行周期的记载。他刚想追问,神人便消失了,帝喾也从梦中醒来,手中竟真的握着一卷竹简——正是梦中所见的星图。

从此,帝喾便依据竹简上的星图,结合自己的观测,开始推算历法。他发现,北斗星的斗柄每转一圈,便是一年;斗柄指向东方时,万物复苏,是为春;指向南方时,天气炎热,是为夏;指向西方时,五谷成熟,是为秋;指向北方时,天寒地冻,是为冬。他还观测到,太阳运行一周天,需要三百六十五天多一点,于是便将一年定为三百六十五天,每四年增加一天,称为“闰日”,以调整节气。

帝喾即位后,第一件事便是完善历法,并将其颁行天下。他在都城设立了“历官”,专门负责观测天象、记录节气,又派使者走遍四方,将历法传授给各个部落的百姓。

为了让百姓更容易理解,帝喾还将历法与农时结合,制定了“二十四节气”的雏形:立春时,教百姓播种五谷;春分时节,提醒百姓灌溉农田;夏至时,告知百姓避暑防虫;立秋时,督促百姓准备秋收;冬至时,劝百姓储存粮食、休养生息。他还规定,每逢节气变换,部落要举行祭祀仪式,祭祀天地神灵,感谢神灵赐予的丰年,同时也让百姓通过祭祀,敬畏神灵,不忘人神之别—

最新小说: 第一权臣 你管这叫恋爱选项? 女帝:别闹,朕怀孕了! 暴君登基横扫九州 寒门状元 修仙界最沙雕的女魔头,竟是我 大周:帝国之王霸天下 大明,我来了! 流放抄家?玄学老祖囤货算卦飒翻天! 人在贞观,科学破案