面上起了大雾,雾中响起阵阵钟声,海盗们分不清方向,船舵也不听使唤,竟互相撞在了一起。这时,渔民们看到雾中有一道红光,红光里的妈祖手持拂尘,对着海盗的船一挥,海盗的船就开始漏水,海盗们吓得纷纷跳水逃生,最后被赶来的官兵擒获。事后,渔民们发现,默娘小庙的钟声,竟自己响了半个时辰。
随着妈祖显灵的事迹越来越多,朝廷也开始注意到这位“海洋女神”。宋高宗绍兴二十六年(公元1156年),因福建安抚使上奏“妈祖救沿海渔船数千艘”,宋高宗下旨册封妈祖为“灵惠夫人”,这是妈祖第一次得到朝廷的册封。此后,宋孝宗、宋光宗、宋宁宗相继册封,从“灵惠昭应夫人”到“灵惠昭应崇福夫人”,再到“灵惠昭应崇福善利夫人”,妈祖的封号越来越高,信仰也从湄洲岛传到了福建、广东、浙江等沿海地区。
元朝时,海运成为朝廷运送粮食的重要方式,每年都有大量漕船从江南出发,经东海、渤海运往大都(今北京)。元世祖至元十八年(公元1281年),漕船在渤海遇风暴,几十艘船被浪打翻,粮食眼看就要沉入海底。漕运官慌了神,跪在船头祈祷:“若妈祖显灵护粮,必奏请朝廷册封!”话音刚落,海面忽然平静下来,漕官抬头一看,见妈祖立于云端,手持玉如意,对着漕船一挥,沉入海中的粮食竟被一股水流托了起来,重新回到船上。此事传到大都,元世祖忽必烈下旨册封妈祖为“护国明着天妃”,还在泉州、上海等地修建天妃宫,供漕运官员和渔民祭拜。
明朝永乐年间,郑和奉命七下西洋,每次出海前,都会去南京的天妃宫祭拜妈祖。永乐三年(公元1405年),郑和第一次下西洋,船队行至南海,遇上海怪——那海怪形如巨鲸,口吐黑水,能掀翻大船。船员们吓得魂飞魄散,郑和急忙率领众人祭拜妈祖,祈求保佑。不多时,海面红光乍现,妈祖手持拂尘,与海怪斗法,拂尘一挥,黑水便化作白雾,海怪见状,掉头就逃,再也不敢出现。郑和在西洋期间,还多次遇险,都是妈祖显灵相助,比如在印度洋遇台风,妈祖指引船队找到避风港;在暹罗(今泰国)遇海盗,妈祖显灵让海盗的船搁浅。永乐帝得知后,下旨册封妈祖为“弘仁普济天妃”,还命人在郑和经过的东南亚国家修建天妃宫,让妈祖信仰传到了海外。
清朝康熙年间,施琅奉命收复台湾。康熙二十二年(公元1683年),施琅率领战船从福建出发,行至澎湖列岛,遇台风,战船被浪打得东倒西歪,士兵们士气低落。施琅想起妈祖的护佑,便在船头设立妈祖神位,率领众人祭拜。祭拜完毕,台风忽然转向,海面平静下来,施琅趁机发动进攻,大败郑军,收复了台湾。事后,施琅上奏朝廷,请求册封妈祖。康熙皇帝下旨册封妈祖为“护国庇民妙灵昭应仁慈天后”,简称“天后”,从此,妈祖从“天妃”升格为“天后”,成为全国性的海洋女神,信仰遍及沿海各省,甚至传到了东北的辽东半岛。
妈祖能成为“天后”,不仅因为她显灵事迹众多,更因为她的职能独一无二——专为航海服务,这与管河流的河伯、管水域秩序的龙王有着本质的区别。
河伯是古代传说中掌管河流的神,《庄子》《楚辞》中都有记载,说他“乘白鼋兮逐文鱼,与女游兮河之渚”,主要负责河流的通畅与灌溉,却管不到海洋。有一次