了饭吃,有了安稳日子过,就不再反抗晋国了;晋国也多了一大片土地,北边的边防也巩固了。消息传到晋国都城,晋景公高兴得不得了,亲自到城外迎接荀林父大军,还当着满朝大臣的面,赏赐荀林父“狄臣千家”(也就是一千户狄人奴隶,归荀林父所有),还说:“寡人能得到潞氏的地盘,能让北方边境安稳,全是卿的功劳!以后,晋国的北疆,就交给卿来管理了!”
荀林父赶紧谢恩,说:“这都是国君的英明,臣只是做了分内之事。以后,臣一定好好治理北疆,不让狄人再侵扰晋国!”
从这以后,荀林父就经常待在北疆——他在北疆修了不少城池,作为防御狄人的据点;还训练了一支“边军”,专门对付狄人的骑兵;他还跟周边的白狄、长狄等部落搞好关系,经常跟他们互相送礼、会盟,约定互不侵扰。就这么着,晋国的北疆,再也没发生过大规模的狄人侵扰事件,老百姓能安安稳稳地种地、过日子,晋国的国力也慢慢恢复过来,为后来晋悼公重新称霸中原,打下了坚实的基础。
晋景公十七年(公元前583年),荀林父的身体越来越差,经常咳嗽、喘不过气,有时候处理事情,没一会儿就累得不行。他知道,自己已经没法再担任中军将了,就主动向晋景公请辞:“臣年纪大了,身体也不好,不能再执掌军队了,请国君另选贤能,接任中军将之职。”
晋景公舍不得他,劝了好几次:“卿是晋国的老臣,有卿在,寡人心里踏实。要不,卿先在家歇一段时间,等身体好了,再回来?”可荀林父态度很坚决:“国君,中军将责任重大,不能有半点马虎。臣身体不好,要是耽误了军国大事,那可就罪过大了。您还是让年轻人上吧,他们有朝气,能给晋国带来新的活力。”
晋景公没办法,只好答应了他的请求,任命士会的儿子士燮为中军将,接替荀林父。荀林父卸任那天,还特意去中军大营,跟士燮交代:“晋国的军队,是靠纪律和团结才有战斗力的,你一定要管好将领,不能再像邲地之战那样,出现不听指挥的情况;北疆的狄人,虽然现在安稳了,但也不能放松警惕,要经常去边境看看;跟楚国打交道,要硬软兼施,不能害怕他们,但也不能轻易打仗。”士燮一一记下,说:“请老中军将放心,我一定按您说的做,不让晋国受损。”
卸任后的荀林父,没回都城绛邑,而是去了北疆的曲梁城——他在灭潞氏后,就在曲梁城盖了一座房子,他说:“我在北疆待惯了,喜欢这里的安静,也能随时看看边境的情况。”在曲梁城的日子里,他没闲着——有时候会去田间地头,跟狄人百姓聊天,问他们收成怎么样,有没有遇到困难;有时候会去边军的大营,跟士兵们一起吃饭,听他们说训练的事情;有时候还会给士燮写信,提醒他注意楚国的动向,注意国内的贵族势力。
有一回,士燮派人来问他:“楚国最近在跟吴国打仗,咱们要不要趁机攻打楚国?”荀林父回信说:“楚国跟吴国打仗,已经够忙的了,咱们不用去凑热闹。要是咱们攻打楚国,楚国说不定会跟吴国讲和,一起对付咱们,到时候反而麻烦。不如趁这个机会,好好整顿国内,发展生产,等楚国和吴国两败俱伤了,咱们再出手不迟。”士燮听了他的话,没去攻打楚国,后来果然如荀林父所说,楚国和吴国打了好几年,都没精力管中原的事情,