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奏折中写道:“匈奴虽退,然其贼心未死,若不筑城防御,日后必卷土重来。臣愿率军民,连接秦、赵、燕三国旧长城,筑成一道万里长城,以固我大秦北疆。”嬴政看了奏折,觉得有理,当即准奏,命蒙恬总领其事,调发民夫五十万,与三十万秦军一同修筑长城。
蒙恬亲自带着工匠和斥候,沿黄河而行,勘察地形。走到贺兰山时,见山势险峻,易守难攻,便决定在此处筑城。可这贺兰山的岩石坚硬如铁,民夫们用錾子凿,用锤子敲,一天也凿不了几尺,不少民夫的手都磨出了血泡,甚至崩裂了伤口。蒙恬召集工匠们商议对策。有个年过六旬的老工匠,姓刘,跟着祖辈修过赵长城,他对蒙恬说:“将军,老奴有个法子,先把石头烧热,再泼上冷水,石头一热一冷,就容易裂开,到时候凿起来就省力多了。”
蒙恬听罢,立刻下令照办。民夫们堆起柴火,围着岩石烧了一夜,柴火堆得比人还高,火光映红了半边天。次日清晨,蒙恬亲自带着士兵,提着水桶,将冷水泼在烧红的岩石上。只听“咔嚓”“咔嚓”的声响不绝于耳,岩石果然裂开了一道道缝隙。民夫们见状,干劲大增,拿着錾子和锤子,很快就凿出了大片石料。蒙恬还让人把这些石料加工成方形,这样垒起来更加稳固。
这长城的修筑,可不是简单的堆石头,里面有大学问。蒙恬让人用“版筑法”修筑城墙——就是用两块木板夹着泥土,中间填上黄土、砂石和石灰的混合物,然后用夯土锤层层夯实。这样筑成的城墙,坚硬如铁,用刀砍不动。城墙高五丈,宽三丈,上面可以跑马,士兵们可以在上面来回巡逻。每隔三里,筑一座烽燧,烽燧高十丈,上面有士兵值守,一旦发现匈奴来犯,白天就烧狼粪,冒出的烟又黑又直,能飘出几十里;晚上就点火,火光通红,能照出很远,烽燧之间依次传递信息,军情一日之内便可从辽东传到咸阳。
每隔十里,筑一座障城,障城呈方形,周长三里,有四门,里面可以驻兵千人,储存粮草和兵器,作为局部防御的中心。每隔百里,筑一座屯兵堡,屯兵堡比障城大得多,周长十里,里面可以驻兵万人,还有专门的练兵场和粮仓,是区域性的防御重镇。蒙恬还在长城沿线设置了关隘,比如雁门关、居庸关,这些关隘都建在两山之间,地势险要,一夫当关,万夫莫开。
除了长城,蒙恬还主持修建了一条重要的道路——秦直道。这秦直道从九原郡出发,直达咸阳,全长一千八百里,最宽处宽六十步(约合八十米),是当时世界上最宽、最长的“高速公路”。修直道时,蒙恬让人把路面挖下去三尺,然后铺上一层碎石,再铺上一层黄土,用夯土锤层层夯实,这样的路面,下雨天不积水,马车走在上面又快又稳,骑兵飞驰起来也不会陷进泥里。
有一回,始皇帝派使者去九原郡传达旨意,走的就是秦直道。使者早上从咸阳出发,晚上就到了上郡,第三天一早就到了九原郡,比以前走小路快了整整十天。使者回来后,把秦直道的情况告诉了嬴政,嬴政龙颜大悦,称赞蒙恬“功在当代,利在千秋”,还赏赐了蒙恬许多金银绸缎。
长城修好后,蒙恬又命人在长城沿线种植榆树。这榆树长得快,枝叶茂密,既能阻挡匈奴骑兵的冲击,又能为士兵和民夫提供阴凉,还能作为薪柴使用。当地的百姓见榆树成林,长城坚固,再也不怕