汉家天威震西陲,万里边疆倚将才。
莎车刃叛安诸国,陇西平羌靖尘埃。
博览兵书明韬略,善合外交展雄魁。
奉世功名青史载,千载犹传守土魁。
列位,咱们这章说的这位人物,是西汉中后期边疆的“定海神针”——左将军、关内侯冯奉世。
话说西汉自武帝末年穷兵黩武,天下疲弊,昭帝继位后倚重霍光,轻徭薄赋、与民休息。可边疆依然是风沙未歇、夷狄未宁:北边匈奴虽不如往日猖獗,却仍在西域搅弄风云;西域三十六国首尾难顾,时而归汉,时而附匈;陇西羌人更是盘桓边境,时降时叛。就在这“内要安民、外要镇边”的年月里,冯奉世从世家子弟里走出,凭着一身文武才学,在西域的戈壁、陇西的黄土上,写下了一段守土安邦的传奇。
冯奉世祖上乃是汉文帝时以“直言敢谏”闻名天下的冯唐。那冯唐当年面对文帝感叹“吾独不得廉颇、李牧为吾将,吾岂忧匈奴哉”,直接顶了一句“陛下虽得廉颇、李牧,弗能用也”,直怼得文帝默然良久。传到冯奉世这一辈,冯家虽没了先祖那般“直犯龙颜”的锐气,却承袭了两样宝贝:一是“关内侯”的爵位,虽无实权,却也是大汉勋贵的体面;二是冯家世代传习的“文武双艺”——案头有《孙子兵法》《春秋左传》,堂前有弓马骑射、外交辞令。冯奉世打小就跟着父亲学这些,十来岁时就能背出《孙子》十三篇,十五岁骑射能百步穿杨,二十岁与人论及西域局势,能把三十六国的强弱、山川的险易说得头头是道。
话说昭帝元凤年间,冯奉世年满二十二,按大汉规矩,以“良家子”身份补了“郎官”之职,入宫宿卫。这郎官虽只是个低级武官,却能常伴君侧、接触朝政,是很多世家子弟的“踏脚石”。有一回,大将军霍光召集郎官问话,问谁懂西域事务,冯奉世第一个站出来,把西域诸国的近况、匈奴在西域的眼线,说得条理分明,还顺带说了句“若想西域稳定,需派使者常往安抚,再在轮台、渠犁增驻屯兵,双管齐下才好行”。霍光听了,眼睛一亮,心里记下了这个“懂行”的年轻郎官。
没过多久,霍光要派使者出使大宛国——这大宛是西域大国,以产“汗血宝马”闻名于世,当年武帝为了求马,曾派李广利两次征伐,虽得了宝马,却也损兵折将。如今霍光想修复与大宛的关系,顺便探查西域诸国的动向,需要一个既懂外交、又能带兵的使者。这时候,霍光就想起了冯奉世,当即下旨:拜冯奉世为“卫候”,持大汉符节,率领五十名随从,出使大宛。冯奉世接到旨意时,正在家里翻看西域舆图,听说要去西域,当即大喜,连夜收拾行装,第二日就带着随从离了长安,往西域而去。
列位,这西域之路可不好走。从长安到西域,要穿过千里戈壁、万里流沙,白日里烈日炙烤,夜里寒风刺骨,还得防备匈奴游骑和沿途盗匪。冯奉世一行人走了三个多月,一行人总算到了大宛。
到大宛后,冯奉世先是以大汉使者的身份,向大宛王递交了国书,送上了丝绸、黄金等礼物,又言辞恳切地说:“大汉与大宛,隔山跨水,却都是爱百姓、重和平的国度。往日的误会,皆是匈奴挑拨,如今大汉愿与大宛永结友好,共拒匈奴,不知大王意下如何?”大宛王本就怕大汉再兴兵来犯,又见冯奉世举止得体、言辞有