长坂坡前战气雄,银枪白马贯长虹。
汉水空营施巧计,一身是胆震曹公。
常山子弟怀忠烈,蜀汉山河倚爪龙。
青史留名传万古,至今谁不忆子龙?
列位,话说建安年间,东汉王朝早已是风雨飘摇。外戚专权的余弊未除,宦官乱政的阴影又覆,再加上黄巾起义席卷九州,天下州郡各自拥兵,豪强并起如燎原之火。彼时的中原大地,早已没了“光武中兴”的太平气象——洛阳城里宫阙残破,长安郊外白骨露野,流民扶老携幼,只为寻一处暂避战火的安身之所;而各路诸侯则厉兵秣马,今日结盟,明日反目,刀光剑影里,多少城池易主,多少百姓流离。就在这乱世沉浮之中,常山郡真定县(今河北正定)走出了一位少年,他身长八尺,浓眉朗目,腰间悬剑,手中提枪,眉宇间带着一股不同于常人的沉稳与刚毅。此人,便是日后在三国战场上留下无数传奇的赵云,赵子龙。
赵云出省于常山郡,幼时便喜读兵书,更爱舞枪弄棒。彼时常山一带常有山贼作乱,乡里百姓不堪其扰,年少的赵云便召集了同村十余名身强体壮的少年,自制兵器,日夜操练,将前来劫掠的小股山贼打退了数次。此事传开,常山郡内皆知真定有个“赵壮士”,勇武且有担当。
及长,赵云已长成八尺男儿,枪法愈发精湛,更兼为人正直,乡里百姓推举他为“部曲统领”,希望他能带领众人抵御战乱。恰在此时,黄巾起义的浪潮波及冀州,常山太守眼见郡中人心惶惶,便召赵云议事,欲让他率本郡义兵投奔当时盘踞幽州的公孙瓒——彼时公孙瓒以“白马义从”闻名北方,号称“威震边疆”,是许多州郡眼中的“乱世依靠”。
赵云领命,率千余名常山义兵奔赴幽州。初见公孙瓒时,公孙瓒见他仪表堂堂,便故意试探道:“如今各路诸侯多依附袁绍,你为何独独来投我?”赵云躬身答道:“天下大乱,百姓遭难,我等投效明主,非为攀附,只为能平定祸乱,让百姓安居。若将军能心怀天下,云必效死力。”这番话不卑不亢,既显忠义,又藏抱负,公孙瓒虽心中赞许,却也未将这“乡野义士”真正放在眼里,只将他编入普通部曲,让他随大军驻守边境。
彼时刘备正依附公孙瓒,任平原相。一日,刘备前往公孙瓒军营议事,恰巧见赵云在营中操练士兵——只见赵云手持亮银枪,往来腾挪,枪尖如梨花纷飞,时而直刺,时而横扫,麾下士兵跟着他的号令进退有序,竟无半分杂乱。刘备本就爱才,见赵云如此勇武且治军严明,心中暗生招揽之意。待操练结束,刘备特意上前与赵云攀谈,从兵法谋略聊到天下大势,赵云亦知刘备素有“仁德”之名,二人越谈越投机,竟有“相见恨晚”之感。
此后,赵云常与刘备往来,见刘备待人宽厚,对下属体恤,且始终以“兴复汉室”为志,心中渐渐认定:此人方是值得托付一生的明主。只可惜彼时他已投奔公孙瓒,不愿背主,只能将这份心意藏于心底。直到建安四年(199年),公孙瓒在与袁绍的战争中兵败自焚,赵云失去依托,这才辗转投奔正在汝南的刘备。相见之时,刘备执赵云之手,感慨道:“子龙来归,如虎添翼!”赵云亦躬身答道:“云此生定当追随明公,赴汤蹈火,在所不辞!”自此,赵云正式成为刘备麾下的得力将领,开启了他“银枪白马定乾坤”的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