,说:“咱们可以互不侵犯,边境上的百姓可以互相贸易,怎么样?”
祖逖知道石勒是怕了他,虽然没答应“互不侵犯”,但也没阻止边境贸易——这样一来,祖逖的军队能通过贸易获得更多物资,百姓也能互通有无,边境反而稳定了。
您看,石勒作为一个“胡人皇帝”,能主动修复对手祖先的坟墓,还主动求和,这是祖逖用一场又一场胜仗,打出来的威慑力。
祖逖知道,要想守住收复的土地,必须让百姓安居乐业——要是百姓没饭吃、没房子住,就算打跑了胡人,百姓也会离开,土地还是守不住。
所以他收复谯城后,做的第一件事就是“安民”:
-分给流民土地:把城外的荒地分给没有土地的流民,让他们种地,还减免他们的赋税,说:“你们好好种地,有了粮食,咱们才能跟胡人长期打下去。”
-兴修水利:豫州一带经常闹旱灾,祖逖就组织士兵和百姓,修了不少水渠,既能灌溉农田,又能防止旱灾。
祖逖还很会“团结人”。当时豫州一带,有很多“坞堡主”——这些人是地方豪强,自己修个堡垒,带着族人、流民躲在里面,谁强就投靠谁,一会儿跟石勒好,一会儿跟东晋好,被称为“两面派”。
有人劝祖逖:“这些坞堡主反复无常,不如把他们都杀了,免得以后添麻烦。”祖逖却摇摇头,说:“他们之所以‘两面派’,是因为怕被胡人欺负,也怕朝廷不管他们。咱们要是对他们好,他们自然会跟咱们一条心。”
于是祖逖派人去见这些坞堡主,说:“我知道你们不容易,只要你们不帮胡人打我,我就不会为难你们。要是胡人来骚扰你们,我还会派兵帮你们。”他还经常给坞堡主送粮食、兵器,跟他们称兄道弟。
这些坞堡主很感动,纷纷表示愿意归附祖逖。有个叫李矩的坞堡主,以前跟祖逖还打过仗,后来也主动来投奔,说:“祖将军是真心为百姓好,我愿意跟着您北伐。”
就这样,祖逖不光有了一支能打仗的军队,还团结了豫州一带的百姓和豪强,形成了一个“抗胡联盟”。到公元319年,祖逖已经收复了黄河以南的大片土地,从谯城到蓬关,再到陈留(今天河南开封),都成了东晋的领土。
黄河边上的百姓,终于又能过上安稳日子了。他们给祖逖送粮食、送酒,说:“祖将军,您就是咱们的再生父母啊!”祖逖总是笑着说:“我不是什么再生父母,我只是想让过安稳日子。”
就在祖逖准备渡过黄河,继续北伐,收复更多土地的时候,东晋内部却出了问题——大将军王敦专权,想篡夺皇位。
王敦是东晋的开国功臣,手握重兵,早就看司马睿不顺眼,经常在江南拥兵自重,还杀了不少反对他的大臣。司马睿怕王敦造反,就想找个人来制衡他,想来想去,想到了祖逖——祖逖在北方威望高,手里有军队,是唯一能跟王敦抗衡的人。
于是司马睿下了一道诏书,派戴渊来做“征西将军”,节制祖逖的军队。戴渊是个文人,不懂军事,也没有北伐的志向,他来豫州,不是为了帮祖逖北伐,是为了把祖逖的军队控制在手里,用来制衡王敦。
祖逖接到诏书后,心里凉了半截。他知道,司马睿这是“卸磨杀驴”——他辛辛苦苦打下河南,不是为了帮司马睿“