隋末烽烟遍九州,英雄乘势起荒丘。
平戎曾断突厥臂,破丽终销故国愁。
谋定常随青史笔,功成不恋紫宸侯。
凌烟阁上丹青在,千载犹传李积谋。
各位,这一章咱们要讲的,是隋末唐初一位足以与韩信、白起比肩的名将——英国公李积。此人一生跨越两朝,从隋末的乱世烟尘中崛起,辅佐唐太宗、唐高宗两代君主,亲手终结了东突厥与高句丽两大强敌,为大唐的统一与扩张立下不世之功。
要讲李积,得先从他所处的时代说起。他生于隋开皇十四年(594年),原名徐世积,出身于曹州离狐(今山东菏泽)的一个地主家庭。当时的隋朝,已埋下乱世的种子——隋炀帝杨广继位后,好大喜功,三征高丽、开凿大运河、修筑洛阳城,数百万民力被征调,田园荒芜,百姓流离。到了隋大业七年(611年),王薄在长白山揭竿而起,喊出“无向辽东浪死歌”,天下百姓纷纷响应,窦建德、李密、杜伏威等义军首领各自割据一方,隋王朝的统治摇摇欲坠。
这一年,李积刚满十七岁。他对父亲徐盖说:“如今天下大乱,百姓困苦,我们家有良田千顷,却不能救济邻里,就算守着财富,又有什么用?不如投奔义军,拯救苍生。”这番话,既见少年人的侠义,更显超越年龄的格局。随后,他与父亲一同投奔了瓦岗军首领翟让。
瓦岗军本是一支由农民组成的义军,初期只知劫掠官府,并无远大志向。李积加入后,立刻为翟让献上一计:“如今炀帝在江都,洛阳空虚,我们若率军袭取荥阳、梁郡,夺取运河上的粮草,既能壮大实力,又能救济百姓,何愁无人归附?”翟让采纳了他的建议,果然连下数城,瓦岗军的势力迅速从山东扩展到河南,兵力从数千人增长到十余万。
不久后,李密因参与杨玄感之乱,投奔瓦岗军。李密成为瓦岗军首领后,封李积为东海郡公,命他镇守黎阳仓。黎阳仓是隋朝最大的粮仓之一,储存的粮食足以供应数十万大军。李积到任后,下令开仓放粮,任由百姓自取。一时间,方圆数百里的百姓纷纷投奔瓦岗军,李积的威望也在军中迅速树立。
然而,瓦岗军的兴盛并未持续太久。李密虽有才华,却心胸狭隘,后来因猜忌翟让,设计将其杀害。李积当时也在场,虽侥幸逃脱,却被乱兵砍伤手臂。经此一事,瓦岗军内部人心离散,战斗力大减。武德元年(618年),李密率领瓦岗军与王世充在洛阳交战,结果大败,被迫投奔唐朝。
此时的李积,手握黎阳仓及周围数州的土地、人口,实力雄厚。有人劝他:“如今李密已降唐,您不如据守此地,自立为王。”李积却摇头道:“我本是为李密效力,如今他归唐,我若将土地人口献给朝廷,便是借他的功劳求赏,这不是忠臣所为;但若据为己有,又成了割据一方的乱臣。不如将所有土地、人口、粮草的账目封存,派人送给李密,让他亲自献给唐朝,这样才是君臣之道。”
李渊得知此事后,对李积的忠诚与格局赞叹不已,说:“徐世积感德推功,实乃纯臣!”当即下诏封他为黎阳总管、上柱国,赐姓李氏,改名李世积(贞观年间,为避唐太宗李世民讳,又改名李积)。从此,李积正式成为唐朝的将领,开始了他为大唐开疆拓土的征程。
武德年间,唐朝虽已建立,但