内的富户便被屠戮殆尽,百姓家中的粮食、衣物也被抢掠一空,不少人因无粮可食,只能流落街头,饿死冻死。
对于洛阳的皇亲国戚,董卓同样毫不留情。他派兵闯入皇宫,将宫中的珍宝、宫女洗劫一空;甚至打开汉灵帝的文陵,盗取陵墓中的陪葬品——包括黄金、玉器、丝绸等,将这座帝王陵墓挖得千疮百孔。
初平元年(190年)正月,关东讨董联盟正式成立,袁绍、曹操、孙坚等十一路诸侯率军讨伐董卓,兵力达十余万。董卓得知消息后,做出了一个疯狂的决定:迁都长安,同时焚毁洛阳,将这座都城化为焦土。
董卓下令,洛阳城内的百姓、百官必须在三日之内全部迁往长安,违者格杀勿论。长安距离洛阳约八百里,路途遥远,且时值正月,天寒地冻,数十万百姓被迫抛弃家园,踏上迁徙之路。董卓为了防止百姓逃亡,派凉州兵沿途押送,如同驱赶牲畜一般。
迁徙途中的惨状,令人不忍卒睹。百姓们大多只来得及携带少量衣物与粮食,很快便消耗殆尽。沿途的村镇早已被凉州兵抢掠一空,百姓们找不到食物,只能挖野菜、啃树皮,甚至出现人吃人的惨剧。凉州兵不仅不提供帮助,反而继续掠夺百姓仅存的财物,若有老弱病残跟不上队伍,便被直接斩杀或抛弃在路边。史载,迁徙队伍中“饿殍遍野,白骨盈路”,原本数十万人的迁徙大军,到达长安时仅剩下十余万,绝大多数人都死在了途中。
董卓规定,百官必须与百姓一同步行迁徙,不得乘坐车马。太傅袁隗(袁绍的叔父)因年事已高,请求乘坐马车,被董卓斥为“谋反”,当场下令处死。其他百官见状,只能忍饥挨饿,徒步西行,不少人因劳累过度或疾病,死在迁徙途中。
而洛阳城除了皇宫与少数官府建筑外,其余的民居、商铺、寺庙全部被董卓下令焚毁;同时,派士兵挖掘洛阳周围的帝王陵墓与王公贵族的坟墓,盗取其中的陪葬品。正月二十七日,董卓下令点火,洛阳城顿时陷入一片火海。
洛阳自东汉光武帝刘秀定都以来,已历经一百六十余年,是当时天下最繁华的都城,也是中原地区的文化、经济中心。城内不仅有宏伟的南北两宫、庄严的宗庙社稷,还有藏书丰富的东观、培养人才的太学,以及白马寺等着名寺庙。然而,在董卓的一把大火中,这座百年帝都彻底化为废墟。
焚烧从洛阳的里坊开始。凉州兵手持火把,挨家挨户点燃房屋,火焰迅速蔓延,很快便吞没了整个里坊区。百姓们早已被迫迁徙,空荡荡的民居中,桌椅、床铺、衣物等物品被火焰烧得噼啪作响,浓烟滚滚,遮蔽了整个天空。
随后,大火蔓延到皇宫。德阳殿、崇德殿等宏伟的宫殿,在火焰中轰然倒塌;宫中的珍宝、典籍,要么被董卓抢掠一空,要么被大火烧毁。东观作为东汉的皇家图书馆,收藏了数万卷典籍,包括《汉书》《东观汉记》等珍贵文献,这些典籍在大火中化为灰烬,成为中国文化史上的重大损失。
白马寺作为佛教传入中国后的第一座寺庙,也未能幸免,寺庙内的佛像、经卷被大火烧毁,僧人被迫逃离,这座千年古刹险些彻底消失。
大火持续了半个多月,直到洛阳城化为一片焦土,董卓才率军撤离。当关东联军进入洛阳时,看到的只是一座满目疮痍的废墟:宫殿倒塌,民居焚毁,宗庙