贾充字公闾,平阳郡襄陵县(今山西襄汾)人,他的父亲贾逵,是曹魏中期的重臣,历任豫州刺史、建威将军,深得曹操、曹丕父子信任,在临终前还高呼“受国厚恩,恨不斩孙权、诸葛亮”,是妥妥的“曹魏忠臣”。贾逵去世时,贾充年仅十一岁,凭借父亲的荫蔽,他早早踏入仕途,初任尚书郎,后迁黄门侍郎。
曹魏后期,皇权旁落,司马懿、司马师、司马昭父子相继掌控朝政,。贾充敏锐地察觉到,司马氏取代曹魏已是必然,于是早早投靠司马昭麾下,凭借出色的行政能力和“识时务”的政治嗅觉,迅速成为司马昭的心腹。
当时的司马昭,虽已权倾朝野,却仍面临两大阻力:一是曹魏宗室与老臣,二是外部军事势力。魏正元二年(公元255年),扬州刺史文钦、镇东将军毋丘俭在淮南起兵,以“讨伐司马师”为名反叛。此时司马师刚经历眼疾手术,身体虚弱,司马昭欲代兄出征,却又担心朝中局势不稳。贾充主动请缨,留守洛阳辅佐司马昭之子司马炎,稳住后方,为司马昭平定叛乱提供了保障。战后,司马昭对贾充愈发信任,将其提拔为廷尉,主管司法,贾充也借此机会,制定了一系列迎合司马氏利益的法令,进一步巩固了司马氏的统治基础。
真正让贾充成为司马昭“第一心腹”的,是甘露五年(公元260年)的“甘露之变”——也就是历史上着名的“贾充弑君”事件。当时的曹魏皇帝曹髦,虽年仅二十岁,却不甘做傀儡,眼见司马昭的篡权野心日益暴露,心中积愤难平。这年五月初六,曹髦召集侍中王沈、尚书王经、散骑常侍王业三人,怒声道:“司马昭之心,路人皆知!吾不能坐受废辱,今日当与卿等自出讨之!”
王经深知此举无异于以卵击石,苦劝曹髦隐忍,可曹髦心意已决,拔剑登辇,率领宫中宿卫、奴仆数百人,浩浩荡荡地冲出皇宫,直奔司马昭的相府。消息传到司马昭府中时,司马昭正在与谋士商议政事,众人皆惊慌失措,唯有贾充镇定自若,主动请命:“陛下年少,不懂事,此必是身边人蛊惑所致。臣请率军前往,将陛下劝回宫中。”
可贾充心中根本没有“劝回”的打算。他率领数千精锐士兵,在皇宫南门外的云龙门下拦住了曹髦的队伍。曹髦见贾充带兵阻拦,怒不可遏,手持宝剑亲自冲锋,口中大呼:“吾乃天子,谁敢拦我!”宫中宿卫虽弱,却也因皇帝亲征而士气高涨,司马氏的士兵见状,竟纷纷后退——毕竟,在封建时代,“弑君”是灭族之罪,没人敢第一个动手。
眼看曹髦的队伍即将冲过防线,贾充拉住太子舍人成济的手臂,厉声喝道:“公等养汝,正谓今日!今日之事,无所问也!”这句话的意思再明确不过:你们这些人受司马公恩养,就是为了今天这样的时刻!今日之事,无论发生什么,都有司马公担着,不必顾虑!
成济本就是一介武夫,被贾充这么一激,顿时热血上涌,手持长戈冲出队列,朝着曹髦便刺了过去。曹髦猝不及防,被长戈刺穿胸膛,当场倒在辇上,鲜血染红了龙袍。这位试图反抗司马氏的曹魏皇帝,就这样死在了贾充的指使下。
曹髦死后,司马昭虽表面上“大惊失色”,甚至哭着说“天下人会怎么看我”,但实际上,他心中对贾充的“果断”极为满意。为了平息舆论,司马昭将成济兄弟当作替罪羊,诛灭其三族