拿不定主意,总觉得“王先生”的话最有道理。英宗甚至在朝堂上公开称呼王振为“先生”,还允许王振在宫里骑马。大臣们见皇帝如此看重王振,更是不敢得罪他。
王振的专权,不仅让朝政混乱,还影响到了边境防务。他为了讨好瓦剌首领也先,私自提高了与瓦剌的马市价格,还经常收受也先送来的礼物。而也先则借着马市的机会,不断试探明朝的虚实,暗中积蓄力量,准备入侵明朝。大臣们察觉到瓦剌的威胁,多次上奏提醒王振,让他加强边境防御,可王振觉得“瓦剌不过是个小部落,翻不起什么大浪”,根本不当回事。
正统十四年(1449年)二月,也先派使者到明朝朝贡,为了多骗取赏赐,故意把使团人数从两百人虚报成三千人。王振得知后,觉得也先“欺人太甚”,不仅削减了赏赐,还把马市价格压到了最低。也先以此为借口,兵分四路,大举入侵明朝:东路军攻打辽东,西路军攻打甘州(今甘肃张掖),中路军由也先亲自率领,攻打大同,另一路攻打宣府(今河北宣化)。
瓦剌大军来势汹汹,大同守军节节败退,接连丢失了好几个据点,将领吴浩战死。消息传到北京,朝堂上下一片恐慌。英宗赶紧召集群臣商议对策,兵部尚书邝埜建议:“瓦剌兵力强盛,我军准备不足,应先派大军增援大同,再坚守城池,等待时机反击。”侍郎于谦也附议说:“陛下,边境守军兵力薄弱,不可轻易出战,应尽快调遣京营精锐前往边境,同时招募新兵,加强防御。”
可王振却不这么想。他觉得这是一个显示自己权威的好机会——如果能劝英宗亲征,打败瓦剌,不仅能让英宗更信任自己,还能让大臣们对自己刮目相看。王振于是在英宗面前说:“陛下,瓦剌不过是个小部落,竟敢入侵我大明,若陛下亲征,必能振军心,瓦剌见陛下亲征,定会望风而逃。”
英宗本就年轻气盛,又从小受王振影响,觉得“天子亲征”是件很威风的事,当即就同意了王振的提议。邝埜、于谦等人连忙劝阻,说:“陛下,京营士兵大多没经历过大战,且准备仓促,粮草不足,亲征风险太大啊!”可王振却厉声打断他们:“你们懂什么?陛下亲征,乃是天命所归,瓦剌小儿怎敢抵挡?若再敢阻拦,就是欺君之罪!”
大臣们见王振态度坚决,英宗又一意孤行,只好不再劝阻。王振当即下令:京营精锐五万,加上各地抽调的军队,共二十万人,于三日后出发,英宗御驾亲征,自己担任“监军”,总揽军政大权。
出发前,王振根本没做任何准备:粮草只备了十天的量,连将领的任命都是临时决定的。兵部尚书邝埜想跟王振商议行军路线,王振却不耐烦地说:“行军路线我早就定好了,你只需照着办就行,别多嘴!”邝埜看着王振傲慢的样子,只能无奈地叹气。
正统十四年(1449年)七月十六日,英宗和王振率领二十万大军,浩浩荡荡地从北京出发。出发那天,天降大雨,道路泥泞,士兵们冒着雨行军,浑身都湿透了,怨声载道。王振却坐在舒适的马车里,根本不管士兵的死活,还下令“加速行军”,想尽快到达大同,早点“打败”瓦剌。
七月底,大军终于到达大同。可此时的大同,早已是一片狼藉:城外的村庄被瓦剌军烧毁,守军伤亡惨重,将领郭敬偷偷告诉王振:“瓦剌军势大,我军根