如今沙城的百姓依旧过着往日的生活,只是心里对未来多了几分期待和不确定。
匠人们收拾工具,踏上前往蓝池的路途;小工们则按部就班地干活,盼着涨薪的日子早日到来;商人们则穿梭于大街小巷,用他们的精明计算着每一笔可能的收益。
各种投机者信息渠道向来广泛,对时机变化也更为敏锐。
徐悠和张定理回到沙城着手搬迁铁匠铺时,消息很快就在投机者圈子里传开。
西南来的丝绸商、西域的香料商、江南的盐商,还有本地的回商等,纷纷上门询问究竟,想要弄清楚沙城突然迁移铁匠铺背后的缘由。
拜访的人太多,让徐悠和张定理不胜其烦,连处理日常公务的时间都被挤占了。
但谭威一直强调“亲商、重商、护商”的理念,二人即便心里厌烦,也只能耐着性子友好接待,不敢有丝毫怠慢。
张定理无奈地对徐悠说:
“这样下去不是办法,你一言我一语的,根本解释不清,不如召集各地商会帮派头目到衙门集中解释。”
徐悠点头同意,觉得这是眼下最高效的办法。
十一月初七这天,除了蒙商未到,各地商会的代表都准时齐聚沙城衙门。
大堂里挤满了各种圈子的人,除了商人,各地豪强,冒险家,政治投机者还有些各族派驻人员都在,人们交头接耳,眼神里满是期待和疑虑,都想从官府口中得到确切的答案。
张定理作为沙城主官,率先站出来解释增兵和迁移铁匠铺的原因。
可他自己本就不理解谭威的深层用意,只是照着公文内容照本宣科,说什么“为加强西北防务,需集中资源支援前线”。
他的解释干巴巴的,缺乏说服力和感染力,根本无法打消商人们的疑虑。
底下的商人们有的不住摇头,有的面露不解,还有人忍不住小声议论:
“就为这个就要迁走铁匠铺?怕是没这么简单吧。”
徐悠站在一旁,冷眼看着堂下的众商。
他知晓西北都督互调的内情,但不清楚具体情况,只是隐约猜到都督可能又被摘桃子了,所以在提前布置,他没有插话。
他回想起离开蓝池城时谭威说的话:
“商人逐利,但若没有安全的环境、宽松的政策和良好的地理位置,再高的利润也守不住。营州和蓝池城未来具备这些条件后,商人自会主动靠拢。当下不必急着说服所有人,应放长线,以诚信赢得认同,把战场形势讲清楚就行。”
此时看着眼前的场景,徐悠对谭威的话有了更深的体会。
张定理越是想解释清楚,反而越说不明白,因为他没看透这背后的布局。
商人们常年在各地奔波,见多识广,岂是几句官话就能糊弄的?
堂下的议论声越来越大,有个西域商人忍不住站起身问道:
“张大人,铁业是沙城的根基,迁走了怕是会影响商贸吧?咱们在沙城做生意,图的就是这里的产业链完善,要是连铁匠铺都没了,日后采购成本岂不是要上涨?”
张定理被问得一愣,支支吾吾地说:
“这。。。这是都督的安排,也是为了长远考虑,暂时的不便总会过去的。”
这样的回答显然无法让人满意,商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