谭威刚才讨论完工艺,又开始在作坊内四处察看,目光扫过堆放在角落的木料、铜片与车轮配件,见作坊内物料充足、摆放整齐,便开口问道:“张师傅,这新马车的所有部件,是不是都在咱们这个作坊里制作?”
张隆连忙上前一步,恭敬地回道:“回都督,是的。
从木料切割、车厢拼接,到车轮包铜、车轴打磨,每一道工序都是在作坊里完成,而且每一步我都会亲自监工,确保每一个部件都符合标准,绝无偷工减料的情况,您放心!”
他语气中满是对工艺的自信,多年来的匠人操守,让他容不得自己打造的作品有半点瑕疵。
谭威点点头,对张隆的严谨态度颇为认可,但还是话锋一转,再次提及产能问题:“你亲自监工固然能保证质量,但也正是因为这样,产能才提不上来,每月仅能造五六辆,远跟不上咱们的需求。
我有个想法,或许能提高效率,咱们可以让其他木匠作坊按统一尺寸加工车厢、车轴这类标准化部件,这些部件工艺相对简单,不需要你全程盯着,等部件加工完成后,再送到咱们马车作坊,由你们这些熟练工匠进行组装、调试,这样既能分散工作量,又能集中精力保证关键环节的质量,你觉得如何?”
张隆听完,脸上的自信渐渐褪去,取而代之的是几分迟疑。
他皱着眉头,思索片刻后说道:“都督,您这个想法确实能提高度,但实施起来恐怕有难度。
先马车制造有严格的检测要求,比如车轮的圆度误差不能过半指,辐槽的间距必须完全一致,这些都需要经验丰富的工匠把控,普通木匠作坊未必能达到标准,其次,营州的马车匠人向来有封锁技艺的传统,各家作坊都有自己的独门手艺,从不对外传授,而且一直都是独立生产,彼此之间很少合作,要是让他们按统一标准加工部件,怕是没人愿意配合,所以这个方法很难推进。”
他带着几分无奈,既认可谭威想法的合理性,又细想之下觉的现实中的阻碍难以克服。
谭威听出张隆话语中的意思,却并未放弃提高效率的想法。
他知道张隆受限于传统工艺思维,对“分工协作”
的外包和流水线作业缺乏认知,便尝试用更易懂的方式解释:“张师傅,我给你举个例子。
就像后世制作一种复杂器物,不会让一家作坊从头做到尾,而是把不影响核心质量的零件交给不同作坊生产,最后再集中组装。
咱们造马车也一样,你担心普通作坊做不好关键部件,那咱们就把非检测部件,比如车厢的木板拼接、车门的基础框架这些工艺简单、对精度要求不高的活儿外包出去,你只需要负责制定尺寸和工艺要求,最后对所有部件进行核心检测,确保符合标准就行。
这样既能分散工作量,又不用你事事亲力亲为,产能肯定能提上来。”
这番话打破了张隆对“全流程自制”
的固有认知,他沉默片刻,细想之下觉的谭威的提议是当前提升产能的唯一办法,虽仍有顾虑,却也只能无奈点头:“都督,我听您说的办。
但车轮、车轴这些关键部件,涉及到马车的承重与行驶安全,普通作坊的工匠未必能掌握其中的火候,我必须亲自指导他们制作,确保每一个关键部件都达标,至于其他非核心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