的佛教徒,还因为他是一个石匠,对这些石像的制作艺术,打心眼里佩服。
一天,当他再一次从佛像前走过时,忽然有一个惊人的发现。
发现中间的那个菩萨,有一道不被人轻易觉察的缝隙。
这引起了他的注意。
通过他细致的观察,发现这尊菩萨的四周,都有缝条的现象,他一下子明白怎么回事了。
断定这尊菩萨并不是在这儿雕刻的,而是工匠们先在这儿挖好了佛龛,再按照洞的大小,雕刻佛像。完工后,再把佛像塞入预先挖好的洞中。
由于一般敢做这种工程的石匠,都技艺出色,所挖的石洞和所雕刻的佛像尺寸完全一致,所以不是特别心细的人,你根本察觉不出来异样。
那么,不在好好的石壁上雕塑,挖个洞,再做一尊佛塞进去,是不是显得多余,毫无意义?
不是的。
石匠们做这些佛像,也是有代价的。
不给钱让他们整日雕这些石像,石匠也吃不消啊。
他们都是穷人,靠手艺吃饭,靠手艺养家糊口,而不是做免费服务。
所有的石雕都是需要付费的。
无论是民间还是官方的。
官方的,不说了,政府出面招募工匠,政府买单费用。
这儿单说民间。
这块石崖摩刻就是民间所为,有石牌为证。
这儿的第一块石像是一个姓万的财主,为他的宝贝儿子雕刻的。他的儿子在还未成年的时候,死了。这个财主很悲痛,除了给幼子营造了豪华的墓葬,陪葬了许多东西,又怕儿子在另一个个世界享受不到满意的生活,就请了一个出色的石匠,在这里雕刻了一个菩萨。
四寸贡献瓜果供品,希望菩萨保佑他儿子在另一个世界过的快乐。
他开创了在这地方雕凿佛像的先例,以后,这被更多的有钱人家效仿。
每一座石菩萨,都是一个家庭的奉献,只不过根据家庭财富的状况,尺寸不同。造像越高大,代表家庭越富有。
每一尊造像的背后,都有一段家庭里的兴衰故事。
为了放祭祀供品,每一个佛像前,都有一个石制供桌。
现在这些石质的供桌,都不见了。但在以前,是必备品。每到节日,石像的出资者,必来祭拜,形成了惯例。
由于供品只能满足一时,会变质,不能长期存放,一些聪明的施主,便来取了另一种形式,来向菩萨表示爱心。
那就是不再供献材质贡品,而是以财物的形式来代替。
不过,财物要比供品麻烦,得以隐蔽的方式贮存才好,如果光明正大地出现在人们面前,还不是白白地被人捡走了。
他们就想了一个办法,先在石壁上挖石洞,然后把财物放进去,再在外面放一个石像,这样既遮挡了钱财,又可以一次性向菩萨表达了爱心,便可辈辈享用了。
当然,聪明的工匠,在挖洞子时,一般放财宝的洞子,都挖得比较小,较粗糙。这样做有这样一个好处,放财物的洞就是放财物的,菩萨的身躯永远都进不去。
内洞很小,佛像都很大,它必须拥有自己的空间。
那便是外洞。
外洞雕刻起来难度较大,一般都是先雕好佛像,再挖洞,对洞的要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