p>
想了想,又走到杂货摊前,手指捻过几块毛巾,挑了两块厚实绵软的——爹娘那条,都快磨透了。最后,他熟门熟路地钻进一条僻静小巷,停在一家挂着“老周渔具修理”破木牌的铺子前。这地方,修网补船是招牌,捎带手也藏着些老海碰子的家当。
“周伯。”王大海轻车熟路的推门进去,轻声打了招呼。
柜台后头,老周伯。看清是王大海,他推了推滑到鼻尖的眼镜:“哟?大海?船上的家什不是刚拾掇利索?又有啥要缝补?”
“不是船上的。”王大海笑了笑,凑到柜台边,目光在墙上挂着的几件旧潜水装备上逡巡,“瞅瞅您这儿有没有合用的‘下氧’物件。
你知道的,前些天去下氧,潜水镜的气密垫圈糟朽了,下深了直渗水,冰得骨头缝都疼。
还有不能一老用芦苇管,那个再深一点可不顶事。”
老周伯放下手里锉了一半的铜件,弯腰从柜台底下拖出个沉甸甸的木盒子,掀开盖儿。里头零散堆着些橡胶垫圈、阀门,还有几盘替换用的厚壁黑橡胶管。“垫圈有,老规矩的,给你挑俩厚实的。”他手指再那堆物件里面扒拉两下,捻出两个乌黑油亮、弹性十足的厚垫圈,“气管子嘛……”老头转身,从墙上取下一盘盘绕整齐、瞧着还算新的黑色橡胶管,指头用力掐了掐,又对着窗户光眯眼瞅内壁,“这盘,去年进的货,胶厚实,里头也光溜,那可比你那根芦苇管子强不老少,扛压。长短够使不?”
“够。够够的。”王大海接过垫圈捏了捏,韧性十足;又仔细捋了捋那盘新管子,确实比他身上那根布满细密裂纹的老家伙强太多。“周伯,就这些,您划个价。”他心里门儿清,这点投入实在又顶用,花不了几个钱,却能让他水底下的活计安全舒坦一大截。
全新的铜渡钢盔气泵?那价钱能吓死牛。
县城也未必有。他那套老伙计,手艺才是根本,家伙事儿,凑手就行。关键这升级,能帮他摸清水底的“金山”——那几处暗礁附近,水流平缓,砂石底儿,水温正好,是天生的海参窝子。
趁着现在海参还没给人捞秃噜了,人工养殖的苗头刚冒,他得抢这头口水。有了这新气管和垫圈,他那套“下氧”的老伙计,就能更稳当、更深地扎下去,圈出养海参的“风水宝地”。
这也是他的新计划,出门捕鱼,家养海参,双管齐下,现在启动资金是足够的,还有贷款支持,那更是应该放手去做,钱埋在手上可不会下崽子。
肩上扛着沉甸甸的新气管,怀里揣着给家人的暖意,王大海踏上了回琼崖村的黄土路。
夕阳把他的影子抻得老长,拖在尘土里,却透着一股子扎扎实实的劲儿。
刚蹭到村口那棵老榕树底下,德顺爷那洪钟似的嗓门就炸开了,带着火星子:
“糊涂油蒙了心的蠢货。差点把一村老小的饭碗砸个稀巴烂。要不是大海我都不敢想会怎么办。”
被训的赵老三,脑袋耷拉得快埋进裤裆里,周遭围了一圈看热闹的村民。
王大海的身影一出现,唰。所有的目光都看了过来——感激的,敬佩的,还有戳在赵老三脊梁骨上的鄙夷。
德顺爷也住了口,浑浊的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