眼就认出这是契丹文。
一旁的大郎见状,好奇心瞬间被勾了起来,他急忙凑上前去,伸长了脖子,瞪大眼睛,想要看个究竟。
只见那纸张上密密麻麻地写满了字,虽然有些字迹模糊不清,但仔细辨认后,还是能看出一些端倪。
大郎越看越觉得这张纸不简单,心中暗自思忖:“这怕不是辽商的货单吧?”
想到这里,大郎的声音不自觉地压低了八度,仿佛生怕被旁人听到似的,他小声地对身旁的人说道:“我听说最近有一批辽商在渡口卸了二十车牡蛎壳呢!
那场面可壮观了,二十辆大车一字排开,满满当当的都是牡蛎壳。
而且啊,我还听说那领头的辽商,耳后居然还有黥面呢!”
陈太初一脸严肃地对王大郎嘱咐道:“大郎啊,我此次前去参加考试,糖坊这边就全靠你了。
你一定要打起十二分的精神,把糖坊照看好。
若是再有可疑之人前来,你切不可掉以轻心,一定要紧密盯住,决不能让他们有机可乘。
等我考试结束回来,你再将这段时间糖坊的情况一五一十地告诉我。”
九月初一寅时三刻,贡院辕门缓缓开启,仿佛沉睡的巨兽张开了它的血盆大口。
陈太初手提一只竹考篮,里面装着松烟墨,随着熙熙攘攘的人群,艰难地挤过“明经取士”
牌坊。
就在这时,巡考的虞候突然一声怒喝,如惊雷般炸响。
众人惊愕地望去,只见虞候手中的长刀如闪电般劈出,准确地挑开了某生的夹带。
那夹带飘落下来,众人定睛一看,竟然是一张糖坊的包装纸!
“好个大胆的贼子!”
虞候怒不可遏,“竟敢将《禹贡》抄在这雪魄糖笺上!”
陈太初心中暗笑,这等行径实在是愚不可及。
他继续随着人流前行,终于找到了自己的考棚——甲字十二号。
然而,当他走进考棚时,一股浓烈的腌臜味扑面而来。
原来,这甲字十二号考棚紧邻着茅厕,秋风正卷着那股令人作呕的味道,源源不断地灌进考棚里。
陈太初无奈地摇摇头,铺开试卷。
第一道策问题是“问盐铁通商与四民纲常”
,他看着题纸,嘴角不禁泛起一丝微笑。
对于这个问题,他心中早已有了答案,笔下的文字如行云流水般流淌而出:
“夫市井如血脉,盐铁似髓脂,当设平准署为心窍,以通其脉络,调其气血……”
写到“匠籍改制”
时,隔壁突然传来一阵啜泣声。
陈太初不禁好奇地竖起耳朵,只听那老童生哭诉道:“这臭气熏得我头晕目眩,实在是无法忍受啊!”
陈太初心中暗叹,这老童生也真是可怜,竟被这股臭气熏得如此狼狈。
不过,他并未受到太多影响,继续专注于自己的试卷,笔下的文字愈流畅起来。
三场考试结束的那一天,陈太初缓缓地走出院门,脚下踩着满地的碎稿纸,出轻微的沙沙声。
这些碎稿纸仿佛是他过去几日努力的见证,如今却被随意丢弃在地上,无人问津。
院门外,大郎正驾着一辆青篷车,静静地等候着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