p>
就像是单人副本。
彼此之间不会有直接影响。
既然如此,这名书院弟子又怎么会出现在徐年的单人副本里面,还提醒他救人不受钱财才是通关攻略。
这人真的是进入修身林的十人之一吗?
还是说。
是这修身林幻境中的一部分?
徐年运转了一下灵力。
瞬息之间。
河流与溺水者都有淡化成雾的迹象。
但是这名书院弟子没受影响。
这人也看出了徐年的疑惑,他笑着说道:“兄台放心,在下并非是这修身林里的幻象。”
“在下钱子璐,有鹿书院的弟子,乃是何霄的师弟……呵,之前在修身林外看见兄台与何霄师兄似乎熟识,在下便套个交情,兄台勿怪。”
这都聊到修身林之外的事情了,连徐年和何霄认识都知道。
莫非真是真人?
徐年略作沉吟,不管钱子璐到底是真是假,总之他先收下了溺水者报答给他的银票。
溺水者见徐年收了钱,高高兴兴地走了。
从头到尾没看钱子璐一眼,就像是把他当成了空气。
“唉,兄台你这是干嘛?就算你想要钱财,可是这修身林里的都是幻象,拿了这银票也带不出去的啊!只有彰显儒风得到认可,获得前辈们留在修身林中的那些机缘,才是能带到林外的宝物。”
钱子璐扼腕叹息,似乎心痛于徐年做了一件蠢事。
徐年拿着一沓被河水打湿的银票,也没有擦拭干净后好好收起来的打算,但是他淡淡地问道:“为何不收钱财才是彰显儒风?”
钱子璐不假思索道:“施恩不图回报,不正是大义之举?”
徐年摇摇头:“或许是大义吧,可我觉得这不太对。”
这里面涉及一个常见的误区。
习惯性地都觉得儒家教人向善,都已经人之初性本善了,那么一个人如果无私奉献,做了好事不求任何回报,理应会受到儒家的推崇。
其实不然。
儒家推崇的是应当拿走自己的那一份回报。
只是不该挟恩图报,也不宜分文不取。
因为儒家倡导的行善,并非是一味地损己利人无私奉献,更倾向于无损于己而又有利于人。
前世经典案例便是子贡赎人和子路受牛,前者为国赎人自掏腰包不领赏钱,却被孔圣人骂了一通,而后者救人后收下了一头牛为谢礼,孔圣人听闻后却赞赏有加。
为何?
因为前者的无私奉献在无形之中拔高了行善的门槛,后人没有他这样殷实的腰包与道德秉性,便不会去效仿行善了。
不过这个世界里的儒家推崇的行善标准是否和前世儒家一致。
徐年还真不确定。
不过陈府大婚当日,陈将军许下事后必有谢礼时,何霄虽然说过责无旁贷不需要谢礼,但事后他也并没有真的拒绝陈府送上的谢礼。
只是想要以后获得更大的机缘,所以才没进修身林。
不肖片刻。
打湿了的