我们不追求正面硬碰硬的‘性能碾压’,而是要通过精准的‘需求分析’(洞察对手弱点)和高效的‘解决方案’(针对性战术),实现‘以弱胜强’或‘高效克敌’。”
林小鱼眼眸一亮:“就像你用‘规则漏洞’反制赵乾的玉佩?”
“性质类似,但团队赛中会更复杂。”
沈问解释道,“我们需要预设几种基础‘战术模板’,比如‘钓鱼执法’:由大石正面吸引注意,示敌以弱;小鱼隐匿或游走,伺机动‘精准斩’;我则在后方提供信息支持,并寻找机会用‘真言’或‘一语道破’制造混乱,放大对手的失误。”
“再比如‘系统过载’:利用小鱼的高骚扰和大石的持续压力,迫使对手频繁切换防御或攻击模式,我则用‘弹幕视角’寻找其灵力运转或配合中的‘瓶颈节点’,集中攻击,导致其‘系统崩溃’。”
王大石听得两眼放光,虽然有些词不太明白,但感觉非常厉害:“沈师兄,你说咋打就咋打!
俺都听你的!”
林小鱼也微微颔,表示认可。
沈问的这套思路,将战斗从纯粹的力量比拼,提升到了策略和信息的层面,非常契合他们三人目前的特点。
“当然,这些都是理论。”
沈问提醒道,“实战中千变万化,我们需要极强的临场沟通和响应能力。
所以,在团队赛开始前,我们还需要进行高强度的‘集成测试’。”
所谓的“集成测试”
,便是三人寻找僻静处,进行模拟团队对抗演练。
沈问不再参与直接攻击,而是全力扮演“指挥中枢”
和“辅助”
的角色,不断运用“弹幕视角”
观察林、王二人的状态和“系统日志”
,即时给出调整建议。
“小鱼,你刚才那剑‘灵蛇出洞’后接‘回风拂柳’,灵力回路切换有o3秒延迟,容易被抓‘技能后摇’,建议优化衔接算法,或者预留变招接口。”
“大石,承受组合攻击时,你的‘减伤策略’太单一,试试将《莽牛劲》的护体罡气进行‘分区负载’,重点防御攻击矢量最强的区域。”
“注意!
我预判对方术士下一步会尝试‘灵力禁锢’,大石准备用‘战争践踏’震荡地面干扰施法前摇,小鱼准备‘剑气穿梭’绕后!”
在沈问这种近乎“预知”
和“微观管理”
的指挥下,林小鱼和王大石起初感到有些别扭,但很快便习惯了这种高信息量的战斗模式。
他们的配合越纯熟,对自身能力的运用也更加精细入微。
几次“集成测试”
下来,三人的默契度飙升,俨然成了一个高效运转的小型“战术单元”
。
【通过“产品定位”
与“战术建模”
,成功构建高效团队协作框架,完成多次“集成测试”
,团队综合战力显着提升。
】
【奖励:吐槽能量+12o!
系统经验+5o!
《真言心经》熟练度提升!
“规则日志解析”
熟练度微幅提升。
】<