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,关于‘内容投放效率’。
长老授课内容极细,此为优点,但也可能导致‘信息过载’与‘重点模糊’。
建议可将课程内容进行‘模块化’拆分,比如分为‘核心心法精讲’、‘常见误区解析’、‘疑难问答互动’、‘实践引导’等不同模块,并明确标注每个模块的‘目标用户画像’(如:零基础必听、瓶颈期推荐、已掌握可跳过),允许弟子根据自身情况‘按需听课’,提升整体‘学习效率’。”
台下有弟子眼睛一亮,低声附和:“对啊!
我早就会了前面,就想听后面的难点,结果还得从头听到尾!”
沈问继续道:
“第二,关于‘课堂互动与反馈机制’。
目前课堂以单向传授为主,缺乏实时反馈。
建议可引入简单的‘匿名提问纸条’或‘指定区域灵力标记反馈’(比如懂了的亮绿光,没懂的亮红光),让长老能实时了解大部分弟子的理解程度,及时调整讲解节奏和重点。
同时,定期设置‘q&a环节’,集中解答共性疑问。”
“第三,关于‘差异化教学’。
《基础炼气诀》虽为基础,但弟子资质、悟性各有不同。
建议可尝试制作不同版本的‘学习资料包’,比如‘图文并茂版’、‘口诀记版’、‘深度原理剖析版’,供弟子课后按需索取,满足不同‘学习风格’的需求。”
“第四,关于‘课堂氛围营造’。
长时间单调听课易导致‘注意力涣散’。
建议可适当穿插一些与修炼相关的小故事、典故,或者引入一些简单的、寓教于乐的‘灵力感应小游戏’,激活课堂气氛,提升‘用户粘性’。”
沈问一条条说来,条理清晰,角度新颖,虽然用了不少如“模块化”
、“用户画像”
、“反馈机制”
等让众人似懂非懂的词,但结合修炼实际,意思并不难理解。
而且他每一条建议,都似乎戳中了目前讲法堂课程的一些痛点。
台下弟子们听得若有所思,不少人都露出了“深得我心”
的表情。
吴清风长老itia11y平静的脸上,也渐渐浮现出沉思的神色。
他执教外门讲法堂数十年,何尝不知道这些问题?只是长久以来形成的习惯和固有的教学模式,让他未曾从沈问所说的这些角度去系统思考过。
沈问最后总结道:“弟子以为,传道授业,亦如打造一件‘教育产品’,需以‘学习者’(用户)为中心,不断迭代优化,追求更高的‘知识传递效率’和更好的‘学习体验’。
以上便是弟子的一些粗浅想法,冒昧之处,还请吴长老海涵。”
说完,他再次行礼,然后安静地站在那里,等待吴长老的反应。
整个讲法堂落针可闻。
所有人都看着吴清风。
吴长老沉默了许久,方才缓缓开口,声音中听不出喜怒:“‘模块化’、‘反馈机制’、‘差异化’、‘用户体验’……沈体验官所言,确实……别开生面,令人深思。”
他顿了顿,继续道,“老夫执教多年,或有些固步自封了。
你这些建议,老夫会仔细斟酌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