师兄会说,道不可轻传,法不传六耳,修行本就是逆天而行,充满艰难。”
沈问卷起了袖子,这是他进入状态的标志,“我完全同意!
艰难,是修行的常态。
但我们是否可以将一些不必要的、人为增加的‘认知障碍’和‘信息噪音’消除掉,让大家能将更多的精力,投入到真正的‘悟道’和‘克难’上去?”
他提出了自己的核心理念:优化工具和方法,以更好地应对真正的挑战。
“因此,我大胆提议!”
沈问声音清朗,传遍全场,“能否对传功阁内的部分基础、通用功法,进行‘标准化注释’和‘可视化解析’的试点?”
他具体阐述:“‘标准化注释’,并非要统一思想,而是组织一批对此功法有精深研究的师长,共同推敲,撰写一套尽可能准确、清晰、减少歧义的基础释义,作为弟子理解的‘基石’和‘参考坐标’。”
“‘可视化解析’,则可以利用阵法、符箓甚至特殊法宝,将功法的灵力运行路线、关键窍穴的感应、意境的核心要素,以更直观的方式——比如动态光影图谱、模拟能量流动、甚至是精神意念传导——呈现出来,降低理解的‘门槛’。”
这个提议比之前的更加大胆,直接触及了传承的核心形式。
台下议论声陡然增大,有震惊,有怀疑,也有兴奋。
“荒谬!”
这次出声反驳的,并非苏言,而是一位坐在前排、身穿长老服饰的老者,他来自传功阁,面色严肃,“功法玄奥,岂是区区图像光影所能尽述?此乃舍本逐末,歪曲道统!
若人人依赖外像,谁还肯下苦功钻研经文?长此以往,我宗门弟子悟性必将退化!”
这位长老的质疑,代表了传统派的普遍观点,认为“艰难”
本身就是修行的一部分,简化理解过程会损害弟子的悟性锻炼。
沈问对此早有预料。
他并未直接反驳,而是拱手行礼,态度恭敬:“长老所言极是,悟性确需磨砺。
弟子并非主张废除经文钻研,而是建议提供一种‘辅助工具’。
就如同弟子在剑鸣峰试行的‘学习辅助系统’,它并未取代师长教导和弟子自悟,而是作为一种‘脚手架’,帮助弟子更快地建立正确认知,减少在错误方向上的无效消耗。
待弟子基础牢固,自然可以脱离辅助,深入探索更高深的境界。”
他再次用实例论证,强调“辅助”
而非“替代”
。
“而且,”
沈问话锋一转,目光扫过台下那些眼神渴望的弟子,“并非所有弟子,都拥有绝顶悟性。
为大多数资质中平的弟子,提供一条更清晰、更稳妥的入门路径,让他们也能在道途上走得更远,这难道不是壮大宗门的良策吗?若因固守形式,而将大量有向道之心的弟子拒之门外,或让他们在入门阶段就耗尽热情,岂非更是宗门的损失?”
这番话,站在了宗门整体利益和大多数弟子福祉的角度,极具感染力。
台下许多资质普通的弟子听得心潮澎湃,看向沈问的目光充满了感激。
那位传功阁长老张了张嘴,还想说什么,但看着台下那些弟子们的反应,最终只是哼了